正文 第20章 以內外均衡為目標選擇並構建我國新型外貿發展戰略體係(2)(1 / 3)

(4) 觀點四:進出口平衡貿易的戰略

有些學者認為,事實上,在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中,不單純是出口,而是出口與進口共同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出口帶來了需求,而進口推動了技術引進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並且,在某種條件下,進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甚至比出口還大。如進口石油、鐵礦石、鋼材、機電設備等,作為初始投入的一部分從供給層麵對經濟增長貢獻巨大。因此,我國外經貿戰略應由傳統的出口導向轉向貿易平衡,由關注出口額轉向提高生產率、促進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貿易導向戰略。劉力的“出口、進口和內銷並重的平衡貿易戰略”和劉彤、胡世瑜的“基於大國規模背景的、開放式平衡貿易戰略”如同一轍。這種戰略強調進口和國內市場的重要作用,認為進口可以克服一國和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瓶頸,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發展;進口所帶來的競爭效應也是一國經濟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進口貿易具有重要的“技術外溢”效應和“邊幹邊學”效應,能有力地促進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管理製度創新、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的經濟發展。平衡貿易戰略強調進口的作用是國內市場較為廣闊的發展中大國貿易戰略的基本特征之一,這也是發展中大國開放型貿易戰略同發展中小國“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的根本區別。

5.1.2小結: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已經不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

上述提到的“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戰略”、“混合型貿易戰略”以及“平衡貿易戰略”等幾種模式,盡管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但它們背後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即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出口導向也好,進口替代也好,混合貿易也好,平衡貿易也好,無外乎就是選擇以何種方式促進經濟增長效率會更高,出口導向戰略更加迷戀於出口,進口替代更依賴於自主獨立,混合戰略試圖抓住二者的優點,平衡貿易戰略更加強調進口的重要作用,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更多地關注了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過分強調了GDP的數量增長,而忽略了高速經濟增長背後的資源配置低效率問題,忽略了社會和經濟的內外部非均衡問題,即使關注均衡也隻是經濟自身供給或需求的數量均衡而已。

然而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已經不適合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和經濟的內外失衡嚴重製約了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2005年的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成為最具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但是過度追求經濟高增長的理念,給我國社會和經濟帶來了諸多問題,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巨額的外彙儲備,外貿依存度過大,貿易摩擦不斷,比較優勢陷阱風險加大,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環境日益惡化,產業結構失衡,區域、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等已成為大多數普通百姓的負擔,民工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等等,這種發展戰略把發展的目的手段化,把發展的手段目的化,使人沒有擺脫對物的依賴,沒有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20多年改革開放啟示我們: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應是單純追求GDP的數量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麵進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經濟體製改革不僅要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要有利於全麵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要求,實現社會和諧與全麵進步。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中共十六大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以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實現均衡發展的理論和政策基礎,成為我國外貿發展戰略調整或定位的新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