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見分曉。把握好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規矩。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把握好辦事的尺度非常重要。
不吃得太多,是一種把握;不運動過量,是一種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種穩重;不執迷不悟,是一種理性。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現。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種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一門大學問。
分寸是一種力量,生活中對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首先是一個征服並升華了自己的人,是一個悟性高與定力好的人,這並不容易。能夠練好這種“自發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們都能戰勝自己的貪婪、淺薄、盲動或狂妄。
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征戰攻克眾多重要城池,曾國藩因此授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這時,曾國藩發現他的湘軍總數已達30萬之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的、隻聽命令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於是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曆史上有不可盡數的人立下絕世功勳,卻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曾國藩由於及時地把握好了自己作為一個將軍大臣的分寸,故能完身而退。曾國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況下完身而退,千古以來,唯有漢代張良能與其並駕齊驅。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見分曉。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事物的變化有質變和量變兩種,超過了度就會從正確走向錯誤。超出分寸一步,沒準就會跌入錯誤之穀。
人生漫漫,時空迢迢。正因為現實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且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許多人才如是感慨:做事易,做人難;學做事一時,學做人一世。孔子說“過猶不及”,也是這麼一個道理:人們說話辦事如果達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夠標準;而如果做過了頭則是超過了標準。超過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樣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雙方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權利和尊嚴都照顧到,就必須說話有分寸,做事講尺寸,言行進退有度。一個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得體、說話微妙的人,在張弛之間透出一種力量感和智慧感,這樣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會走得順風順水。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個老是被人欺侮的軟弱者,也會有發怒的一天,將那個比他厲害、比他強壯的人打得鼻青臉腫。一個患有嚴重“妻管嚴”的丈夫,在妻子的監視下不敢對自己的父母表示一點點孝心。可是忍耐到了極限以後,有一天,他也會站起來反抗,對妻子咆哮一通,結果把妻子嚇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緊,而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而應該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絕不顧分寸盲目亂幹的思想和行為。人生變故猶如流水,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恰到好處則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圓滿的人生境界,要像擊劍選手一樣,有進有退。怎樣進攻?何時退讓?其中可大有學問,我們必須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奧妙所在和無窮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