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元都淪陷,朱元璋得誌,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出逃,大元王朝的百年基業與曾經不可一世的輝煌,如今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成為了曆史。朱元璋登基,朝野上下一片歡騰,金鑾大殿之上,一位太監用著尖聲尖氣的嗓門在宣讀著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慶大明王朝的開國大典,賜朝中文武百官各黃金百兩,土地十畝,各路諸侯賞賜城池一座,黃金五百兩...舊朝老臣可從新進行科考,合格者仍留朝任職,為我大明效力,不合格者,賜金百兩,各自還鄉。過往犯事者,大赦百日,死罪免除。令萬家燈火通明百日,各家門前懸掛彩條百日,免除民間各稅百日欽賜!”頓時朝野上下,文武百官下跪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平身”,一個渾厚的聲音響起。“謝主隆恩”。
朱元璋登基後,局勢初定,為了鞏固帝位,籠絡民心,下令告召天下大赦百日,死罪免除,對民百般體貼,京城內外一片喜慶的景象,日日如同過年般的熱鬧。
然而,麵對著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中國最西方的一個偏遠山區內,對此事好不知情,這裏人口為數不多的小山村裏,一片春意盎然,彩蝶亂舞,顯得好不幽靜和諧,猶如人間的世外桃源,此村亦有個十分人性化的村名[桃園村],又因為這個小山村四麵環山,隻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崎嶇小路外別無出口,所以,又名[環山村],這個小村建自北宋1120年間,一個喜好遊山玩水的無名才子,遊曆至此,因迷戀此地的與世無爭的環境而造的世外桃源級別的家園,至今才有248年的曆史,這裏的人們,除了幾個在外經商的人外,其餘人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裏的人們都是自己自足,若是自家吃不下用不完的,就拿去與鄰居家換一些自己家沒有或是不多的食物與物品,日子倒也過得快樂、充實。
而在這個小山村裏,為人處世與外在財富要數第一的話,非老李家莫屬了。不過,整個的環山村裏除了趙氏一姓外,就一個外姓,也就是“李家”了。
李家一共有妻兒老小,仆人管家共計四十六口人,其中男子的人數隻有十五口,連同李家的當家的是十六口。李家的當家的是一位五十五歲左右的中年男人。女子二十人。四十六人中,四十歲以上的有二十六位,十五歲以下的有五位。在這個人口為數不多的小山村裏,李家的人口數乃是整個環山村裏人口最多的一戶人家了。換句話說,一般人家也承擔不了這麼多的人口,就單說這四十六位人一天的糧食都是不可小覷的。
環山村自建立以來的這兩百四十八年裏,也曾經換了十餘位村長(族長)了,而自建立以來,這村長的職位也都是經過投票選舉來定的,由村上德高望重、票數最多且是趙氏一姓的人來擔任村長一職,、雖說這村長的職位不大,但是起到的作用卻不遜色於那些縣衙裏德“青天大老爺”的威望。這裏沒有職位的高低,隻有“尊重”一詞,每當村上那家辦理紅事或是白事之類的大事,都會來請教村長,讓村長做主事,也就是幫著人家寫對聯,收來往人情的主事。
然而到了這一任村長已是地一十三屆村長了,不過,這一屆的村長卻不是姓“趙”,而是姓“李”,李元霸,也就是李家的當家人。其實,這裏應該會有一個疑問:從李元霸的這個名字看來,此人應該是屬於集豪氣、霸氣於一身的熱血男兒,為何卻是一個村的村長,還是個沒有“大出息”的村長呢?而且還是個外家姓,更是一個剛搬到環山村不過二十餘年的外人,怎麼可能會是一直延續了數百年不變的“傳統文化”的家族式的傳承方式的村的村長呢?
不錯,事實卻是如此,因為這環山村還有一個規定,就是“德高望重”,也就是說得到大眾一致好評的人就可以就任環山村長一職,所以,李家在環山村裏,不管是財力還是人力或是能力,都是環山村的老大,何況這李元霸及其家人的為人處事都是大家公認的“和諧模範”,才得以得到村民們的認同,推選為環山村第一十三任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