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代黑龍江將軍的設置(1 / 3)

滿族入關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在水陸險要以及一些省份的中心城市及少數民族地區,設有駐防滿洲、蒙古、漢軍的八旗官兵,置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各官員統轄。清初就對邊疆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等各重要行省多設將軍駐守,乾隆中葉後,始定為十四將軍:以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控製東三省;西安、寧夏、綏遠城、伊犁、烏裏雅蘇台的將軍控製西北邊疆;江寧、福州、荊州、成都、廣州將軍轄瀕江臨海要地。將軍下轄副都統、城守尉分駐各地。將軍為八旗駐防各地的軍政最高長官,“權勢重,地位高,初製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為從一品”。分駐各地將軍的職銜前都冠以所駐各地之名,黑龍江將軍的全稱為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是清代設置的十四個將軍之一。

(一)設置原因

明末清初之際,沙俄趁清軍入關取代明朝統治的時機,沙俄雅庫次克當局戈洛文派其文書官瓦西裏、波雅科夫率132人,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即清崇德八年十月底,翻越外興安嶺,侵入中國精奇裏江(今屬俄羅斯結雅河)流域。清順治元年(1644年),沙俄政府訓令雅庫次克行政長官確定了“如果不可能用文雅手段將‘新土地’居民置於俄國統治之下,就用武力加以鎮壓,使其地變成廢墟”的武裝侵略中國的策略。由於清軍忙於進關統一中國,沒有對沙俄的入侵進行有效的防禦,致使沙俄哈巴羅夫率領俄國遠征軍翻越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沿岸的達斡爾首領拉夫凱的管轄區,隨後,又侵入達斡爾頭人阿爾巴西的故地雅克薩。沙俄侵略軍燒殺搶奪的野蠻行徑,遭到當地達斡爾族人的頑強抵抗。當地各族人民派代表到寧古塔控訴沙俄匪徒的暴行,要求官軍出兵進剿和予以保護。寧古塔梅勒章京(梅勒章京為官名,由梅勒額真改稱,漢名為副都統)海色率領600多名清軍,在當地1000餘名各族居民的聯合抗擊下,給沙俄一定的打擊,但由於清軍沒有足夠兵力和有效的措施抗擊俄軍,使“沙俄侵略者輪番洗劫,黑龍江沿岸地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沿邊各族居民被俄國人的索貢和收糧弄得一貧如洗;清政府鑒於一部分居民四散奔逃,始被迫下令內遷,黑龍江沿岸村落變成一片廢墟。

俄國人從順治八年(1651年)占領屬於達斡爾人的城池雅克薩之後,繼續竄擾,並在占領地采取築城以守的政策,九年(1652年)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附近築阿槍城,十一年(1654年)秋天,斯捷潘諾夫在呼瑪爾河口修築城堡,取名“庫馬拉堡”,十四年(1657年),斯捷潘諾夫等溯鬆花江而上,到尚堅烏黑(今佳木斯市大賚鄉)搶糧食,十五年(1658年),沙俄涅爾琴斯克邊區都督帕什科夫,強占尼布楚(明末清初為茂明安諸部遊牧之地,即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屯兵築城,作為其黑龍江上遊的侵略據點。由於沙俄對我國黑龍江流域不斷入侵,“寧古塔將軍反擊侵略者的任務日益繁重”。可駐守寧古塔地的軍隊數量有限,且遠離黑龍江沿岸地區,特別是對抗擊沙俄在黑龍江中上遊一帶的滲透和蠶食,因路途遙遠,鞭長莫及。清軍從寧古塔出發大約得幾個月時間,待到達該地區時已經精力耗盡,同時軍事供給也成問題,對征剿俄軍極為不利。康熙帝執政後,為了防止沙俄的不斷入侵,驅逐沙俄的侵略勢力,收複失地,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派副都統郎坦等以捕鹿為名,到達斡爾、索倫地方偵察敵情。康熙帝在命令郎坦等偵察雅克薩“羅刹情形”所頒布的上諭中說:爾等還時,需詳視自黑龍江至額蘇哩航行水路,對於額蘇哩至寧古塔的路程也要派人往視之。”郎坦等人經過三個月的偵查,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回到北京,彙報了所了解到的情況,並奏請發兵3000名以攻取羅刹。康熙帝經過分析敵情,主張“暫停攻取,同時決定調烏拉(今吉林市)、寧古塔1500名士兵,並製造兵船、發紅衣大炮、鳥槍,在額蘇哩、呼瑪爾地方建木城,令巴海、薩布素統兵前往,提出備足軍糧,永戍黑龍江的要求”。九月初九(10月29日),康熙帝明確諭令:“我兵既命永戍額蘇哩,應派烏拉、寧古塔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於秋間家口發往,設將軍、副都統、協領管轄鎮守,深為有濟。”這是康熙帝為抗擊沙俄入侵的一大政治舉措,從中可以看出黑龍江將軍的設置是與清朝為抗擊沙俄入侵、永駐邊疆的政策分不開的。

(二)黑龍江將軍駐地的移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在剛剛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帝即把注意力轉移到抗擊沙俄上,著手籌劃剪除“羅刹”的方略,在“躬詣盛京告祭三陵”之際,省觀烏拉地方。在八月派郎坦到雅克薩偵察敵情時,特意囑托郎坦要注意查看額蘇哩地形,讓其“還時須詳視黑龍江至額蘇哩舟行水路,對於額蘇哩至寧古塔的路程,也要派人往視之”。康熙帝讓郎坦等人視察額蘇哩的目的是準備在額蘇哩建城設置駐守,在二十二年四月初七(1683年5月3日)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康熙帝提出在額蘇哩建城駐兵,額蘇哩雄踞黑龍江與呼瑪爾之間,可以兼顧上下首尾,便於攻取退守;可以藏船,有利於退兵、屯兵;且有田壟舊跡可以屯田取食”。對此我國著名曆史學家夏家駿先生認為,“康熙帝諭令巴海籌建黑龍江、呼瑪爾二城之前,早已注意到額蘇哩的重要性”。額蘇哩比黑龍江(舊璦琿)的優越處在於它距“羅刹”盤踞的雅克薩城近。這樣,在額蘇哩設治屯兵,對攻取盤踞雅克薩的敵人有利得多。於是,康熙帝在九月初九(10月28日)諭令“大兵建立木城,於此駐紮,永戍額蘇哩,設將軍、副都統、協領管轄鎮守”。可見,朝廷命令將軍衙門最初設在額蘇哩。由於薩布素與康熙帝在將軍衙門駐地選址的觀點不一致,才使後來設置黑龍江將軍駐地發生了變化,《清實錄》中記載了薩布素的幾次彙報情況。薩布素第一次彙報提出冬季進征困難多,要求改在來年春天進行,薩布素奏稱:“冬時進征,炮具軍糧輸運維艱,倘遇大雪,亦未便用兵。今冬可暫駐額蘇哩,俟來年四月冰解,既往攻雅克薩。”康熙帝接到奏報後,命議政王大臣會議研究,議政王大臣議複:前奉暫停攻取,相機舉行之旨,薩布素請於來年四月進征,毋庸更議。”康熙帝諭曰:“我兵即命永戍額蘇哩,應派烏拉、寧古塔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於來秋月家口發往,設將軍、副都統、統領、協領管轄鎮守,深為有濟。至來年,運席北(錫伯)諸地糧米於額蘇哩,若隻用獵戶,必須稍遲。薩布素等業已支取半年六月前兵食裳行,今又停止進征,應量發薩布素等軍水手,俟來年冰解,與獵戶協運。”

派郎坦馳驛速往薩布素處商量確定。薩布素第二次向康熙帝彙奏時提出額蘇哩地七月就有霜雪,要求先派兵進行耕種,將寧古塔三千兵丁分三批輪流駐守額蘇哩,奏稱:“以烏拉、寧古塔三千餘兵,分為三班,將軍、副都統等更番統領駐防。”

強調“若今年秋遷移,恐地寒霜早,諸穀不獲、難以糊口”等困難,議政王大臣等議如所奏。“果如薩布素等所奏,兵丁頻事更番,必致困苦,非久長之策。”黑龍江將軍衙門駐地由額蘇哩遷移到黑龍江城,雖然與薩布素強調在額蘇哩地方的種種困難有直接關係,但也不是決定性因素,而在於郎坦和彭春調查的結果,即:從璦琿到雅克薩,舟楫可通,無險阻之患,兩岸均可遷攬而行,從璦琿至黑龍江和鬆阿裏江(今鬆花江)彙合處,馬行可半月程。從兩岸河口至雅克薩城,馬行可一月程,舟行逆流可三月程。舟行雖稍遲時日,凡軍餉、重器皆可至於雅克薩城下。”康熙帝才改變了將軍駐地選址,決定在黑龍江左岸,築城永戍,並決定到來年春發盛京兵築黑龍江城(今俄羅斯維謝雪村),仍設將軍、副都統領之;康熙帝對在黑龍江地方建城的具體事項進行了“一一區畫”,然後派遣理藩院郎中額爾塞到額蘇哩與薩布素“確議以聞”。薩布素接到康熙帝的諭旨後,於二十二年(1683年)再次進奏稱:

“永戍黑龍江諸務,上諭周詳,悉宜遵奉。但來年遷移,兼以築城屯田,力不支。請發烏拉、寧古塔兵五百人協力築城,工竣即回”。康熙帝接到薩布素奏折後,即頒上諭:烏拉、寧古塔兵別有調遣,毋得發往,令副都統穆秦率京兵600人於來年三月抵彼處。築城器具,悉備以行,餘俱如前議。”康熙帝確定了在璦琿建城永戍的決策之後,很快就於十月二十五日(12月12日)任命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也稱駐守璦琿等處地方將軍。夏家駿先生認為:黑龍江將軍駐地‘最早設在額蘇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才遷去黑龍江城(舊璦琿)’。”此謂黑龍江將軍駐地第一次遷移。

璦琿地處黑龍江北,位於精奇裏江以下四五十裏地方(原璦琿村舊址,明時忽裏平寨)。康熙十三年(1674年)曾在這裏築過木城,從璦琿騎馬8天可到達雅克薩城,這裏土質肥沃,盛產糧食,康熙帝所派600名盛京築城之兵和600名專事耕種的兵丁,均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到達璦琿。所建璦琿城周長940步,設5個城門,內城牆是用草垡子壘砌,城牆2米多高,在每個城門上安放兩門帶車輪的大炮,城的外郭是挖有2米多深的環城壕溝。城牆外圍又圍以1米多高、2米多厚的木樁,連同城內居民所住的房屋,亦已於八月建成。隨後,薩布素將軍駐進璦琿城。但薩布素並沒有利用有利時機和地勢,對盤踞在雅克薩的俄國發動攻勢,而於七月初二(8月12日)向康熙帝奏請“暫停進剿,俟來年四月進兵”的同時,分兵“在江南距璦琿城12裏的下遊托爾加城舊址興建一座城池”。(後稱江北璦琿城為舊璦琿城,在江南修建之城為新璦琿城)康熙帝對薩布素坐失攻取盤踞雅克薩侵略軍良軍,擅建新璦琿城的錯誤給予了斥責,“諭令議政王大臣,嚴議申飭”。九月十一日(10月19日)議政王大臣會議:薩布素應即嚴加議處。但現領大兵,臨羅刹之境,姑俟事峻再議。”朝廷對薩布素的處分隨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而取消。雅克薩戰爭勝利後,康熙帝特別高興:四十年盤踞之眾,數日即行擊破,收複雅克薩城,今既告成功,薩布素等前此緩兵不進等罪概行赦免。”薩布素擅建新璦琿城一事,因“概行赦免”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