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上貴族學校≠將來是貴族(1 / 1)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媽媽們從來都不吝於投資。曾經有一本雜誌對家長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家長都讚成“投入越多,孩子的未來就會越好”的說法;不少家長表示,隻要經濟條件允許,還是非常願意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讀書。

可是,在我們的身邊卻存在著一種家長,明明家裏的條件很普通,卻還是要拚命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念書,甚至不惜舉債把孩子送到國外。追根究底,這不過是媽媽們的虛榮、攀比心理在作祟,媽媽們把這當作一種地位、榮譽的象征,認為這就是孩子出人頭地、獲得身分的開始。看到別家的孩子上貴族學校,自己也絞盡腦汁、費盡周折,想辦法讓孩子也去上。其實,孩子的未來更主要取決於他的自身素質,並不是跑到貴族學校去鍍金就能夠獲得的。

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的媽媽們,不過是期望孩子在這裏通過學習禮儀、網球、高爾夫球等學到所謂的貴族精神。好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的確會有幫助,但是如果期望從貴族學校獲得貴族精神,那就是大錯特錯,往往到最後是讓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管教,別說成才,就連成人恐怕都成了大問題。

所謂的貴族和貴族精神,並不是學到一點貴族禮儀、紳士風度就能夠擁有的,就好像外國人以為學會用筷子,就學到了東方文化一樣,都是極其荒唐可笑的。

故事

蔡太太夫婦都是公司裏的小職員,每月的收入隻是中等水平。夫妻倆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沒有什麼出息,所以立誌培育兒子成才,他們省吃儉用地把兒子送到一所寄宿的貴族學校讀書,每年都要因此花費一筆不菲的學費。

為了方便接送兒子,他們購買了一輛很便宜的汽車。剛開始,兒子還能集中精力學習,可是僅僅過了一個學期,他發現周圍的同學許多都是出生在有錢人家,父母不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就是家族企業的繼承人,而自己卻是出身貧寒。雖然每個月自己的零用錢已經不少了,但和那些出手大方的同學相比,還是顯得很寒酸。慢慢地,兒子的心裏覺得越來越自卑。

每次回家,兒子都向媽媽抱怨,一下嫌衣服質感太低,一下又說給的零用錢太少,還要爸爸下次接他的時候,把車停在遠一點的地方,要不然其他同學看到會嘲笑他。蔡太太和丈夫聽了孩子的這些話,心裏非常難過。當初為了讓孩子有出息才送他到貴族學校,結果換來的卻是孩子對自己的嫌棄和與同學攀比的心理。

此後,夫妻倆冷靜地考慮了幾天,一致認為如果再這樣下去,兒子在貴族學校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一身的壞習慣。後來,他們給兒子辦了轉學,讓他到附近的一所普通學校上學,兒子不再沉迷於同學間的攀比,學習成績也漸漸提高許多。

評論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劄克(Balzac)曾經說過:“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換血。”所謂貴族,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靠幾代人努力所換來的。

即使媽媽們心懷貴族情懷,也不能單純地把送孩子進入貴族學校作為實踐的途徑,盡管這些學校所擁有的獨特教學方式,能夠讓孩子獲得一些不同於一般學校的知識,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生活內涵和物質基礎,即使是天天吃西餐、打高爾夫、著盛裝,也終究隻是“東施效顰”而已。人的素質、氣質和格調並不是短期的培養就能夠養成,更多的還是要依靠特定環境的熏陶和家族曆史的傳承。

如果把對孩子的教育當成是一種投資,那麼就有必要奉勸媽媽們一句:不論是買股票還是購房地產,投資失敗的後果僅僅是金錢的損失,但是抱著“上貴族學校=將來的貴族”這種思想,本身就是一項錯誤的投資決策,賠上的卻是孩子的一生,而且還沒有翻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