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笑傲江湖後記》所感(1 / 2)

把這篇感想放在最前麵,確實是因為和小說的關係很大;但還不能算是前言,因為小說尚未完稿,怎麼可以先寫總結性的文字呢?

但之所以要先寫下來是因為我有一層顧慮:我擔心我寫著寫著就會忘了自己究竟是為什麼而寫的。這個問題很要命,尤其是在“起點”上。我看到很多原本開頭都不錯的小說,可慢慢地卻失去了味道。我覺得很可惜。所以也再三告誡自己:可千萬不能虎頭蛇尾,千萬不要忘了寫作的目的。這篇先行寫就的“讀後感”便是為了時時刻刻給自己一個提醒,以免自己走彎路。

許多年前我有過一次離家出走的經曆,為了什麼緣故我現在都已經想不起來了(小時候的確是荒唐可笑)。不過那次出走卻帶給我一筆精神財富:我用身上僅有的幾十塊錢買了一套《笑傲江湖》。這套書也是我買過的唯一一套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在那以前,我隻粗略地讀過《射雕英雄傳》,對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不甚了解,隻是在書店那一排書中看到了“笑傲江湖”這四個字,就忽然有了“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如同碰見了老朋友一樣,立刻就為它掏了腰包。

之後我就蹲在書店讀了起來(現在想想還是年少衝動,你不用先付款也可以看啊,可我就忍不住先買單了。不過我倒是沒有後悔。),讀上了癮又忘了離家出走的事情,稀裏糊塗地捧著書回到了家裏(這還得謝謝金庸老先生!)。我還記得,第一次讀完全本之後,我若有所感,第二天便在學校的一張課桌上刻下了“我行我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麼一句話。這麼多年過去以後,不知道那行代表著“青春年少,懵懂無知”的字還在不在?但這套書卻是一直陪伴著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

而在這期間,我閱讀的次數最多,並且也讀得最仔細的,便是後記。

從性格上來講,我和“令狐衝”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一直是讓我比較榮幸的。金庸老先生筆下的“郭靖”,“蕭峰”等人物固然更加富有英雄氣概,更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但是我偏偏最愛“令狐衝”的瀟灑與不羈。我想,郭靖是不會做出“離家出走”這樣的事情的,但令狐衝嘛,我相信如果可能他也是一定敢做的。

但是這樣的性格並非很好,客觀地說還很糟糕。我為什麼這麼說呢?令狐衝所代表的是崇尚“個性自由,清靜無為”的“隱士”,這在動亂的年代是很常見的。金庸老先生說: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不論詩詞、散文、戲曲、繪畫,追求個性解放向來是最突出的主題。時代越動亂,人民生活越痛苦,這主題越是突出。”

金庸老先生在後記中還提到“中國的傳統觀念對隱士也有著極高的評價。雖然隱士對社會並不積極貢獻,然而他們的行為和爭權奪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種範例。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隻消不是損害他人,就算是好人了。”

這些引文為令狐衝的個性做了一個很好的解釋,並且給出了一個肯定的評價:一個好人。但是我們往往會看到,別人眼中的“好人”到了自己身上卻未必“好”

了!這倒不是說他表裏不一,道貌岸然,而是很多“好”隻能作為一個客觀評價的標準,卻不能當成身體力行的規範。這種矛盾多數還是因為社會因素而造成的。比如說某人為了辦某件事情,不得不去找一些有權勢的人。社會上流行送禮,但是這種事情“令狐衝”是做不出來的,你能說他是錯的嗎?他的行為同樣也屬於“好人”的範疇之中,但是放在自己身上,免不了會舉步維艱,甚至遭受家裏人或其他親近的人的埋怨:“你傻啊!”,“別人都做得,偏你做不得?”等等。遇到這樣的事情,“令狐衝”們要怎樣應對呢?隱居嗎?避世嗎?顯然不可取。同樣,換成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行賄受賄本身就是“好人”的道德準則之一,可偏偏在這社會上吃不開,受人排擠。這樣難道就是正確的嗎?

以上這些隻是一方麵,而且還是很小的一方麵。在我的小說當中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情節,但這並非我想寫的,我也希望盡量回避這些“社會話題”。有很多東西我們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是無法去改變的,不提也罷。但另外有些事情卻是我不得不說,不得不寫的。

讀完《笑傲江湖》之後,我一直在想象一件事情:令狐衝和任盈盈喜結連理之後又會怎麼樣呢?他們當真會象他們事先決定的那樣“隱居世外,過一輩子與世無爭”的生活嗎?金庸老先生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我相信還會有很多“令狐衝”們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令狐衝和任盈盈是屬於有才幹的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才幹,他們在自己的技能領域(武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在那個時代舉足輕重的代表者。像這樣的人物當真能夠甘於在“世外桃源”無聲無息地過一輩子嗎?不是就連那些教授武功的師傅們也說:“學武之人,當用一身本領行俠仗義,鏟除邪惡,匡扶正義”嗎?或許礙於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他們的確那樣做了,但我覺得——可惜!沒錯,就是可惜了,所以我在我的小說中設計了他們夫妻倆早早死於疾病的情節。實在不是因為我心腸太壞,不想讓他們長命百歲,而是由於我既不願意違背金庸原著的安排,也不願意讓他們兩個很有能力的人“窩囊”地度過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