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將軍》是長篇革命曆史小說《血魂》的節選本。《血魂》全書共分三卷,分別為《血潤苦芽》、《浴血奮戰》和《血薦冀魯》。全書以中國近現代史為背景,描寫了以黃驊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鍛煉成長,從一個山伢子逐步成為一名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一位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八路軍高級將領,並最後為人民翻身和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全過程;反映了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時期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以及每個時期各個階級、階層人物的表現和變化。通過具體描述黃驊在鄂南土地革命、江西反“圍剿”、萬裏長征、山西抗戰以及冀魯敵後鬥爭等各個時期的事跡,細致地刻畫了黃驊將軍的英雄形象,同時描畫了一大批相關的中國革命的風雲人物,也描繪了每一個時期的眾生相。
該書描寫了黃驊於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期間,在冀魯邊區戰鬥、生活的主要事跡。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刻,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奔赴敵後,領導邊區廣大軍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激烈複雜的鬥爭中堅持抗戰,打擊日寇及其走狗,並和革命隊伍中的叛徒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他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又縱橫捭闔,裕如對敵,展示了他忠誠堅毅、不懼犧牲、大智大勇的鐵血人生。為了使該書頭尾相應,開頭兩章是新加上去的。這兩章內容主要是簡要概括地將前兩卷的有關內容做一個交代,使這部書讀起來不至於太突兀,有的內容則在後麵的章節上給予補充,也是為了前後呼應,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象。至於書名,雖然我還是覺得“血薦冀魯”好些,但為更加突出本書的主人公形象,最終定為《黃驊將軍》。
確實,如一些評論家所說,這是一部以黃驊烈士為原型、具有紀實特點的小說。我的家鄉黃驊市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城市。烈士當年的事跡,廣泛地傳播於當地人民群眾中。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經常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來教育年輕一代,但大都是一些散佚的資料或零星的故事;也有一些試圖反映當年鬥爭情況的作品,卻很難形成有分量有影響的文學著作。這比起其他那些也是以烈士命名的縣市來不能不說是遺憾。退休後,有了較充裕的時間,便躍躍欲試,要用自己的筆,來刻畫這位將自己的鮮血灑在這塊土地上的英雄。
為了該書的創作,我閱讀了數千萬字的文字資料,包括河北的黃驊、鹽山、海興、孟村,惠民、東光、獻縣,山東的無棣、惠民、慶雲、樂陵、陵縣,湖北的陽新、大冶、蒲圻、崇陽,山西的吉縣、鄉寧、孝義、離石、隰縣、侯馬、臨汾等有關的數十種方誌、地方革命鬥爭史、中共黨史、軍史、革命回憶錄及文史資料,數百種有關黃驊將軍生前鬥爭的史實和人物背景的電子資料,為該書的創作夯實了基礎。
為了增加感性認識,我自費去了湖北陽新——黃驊將軍的家鄉等地,進行實地訪問和考察,同作品主人公的後人及鄉親們座談,收集第一手的感性資料。多次訪問還健在的當事老同誌,向他們了解許多事件的始末、情節甚至細節,大得收益。比如到海興縣訪問年近九旬的老戰士張鳳鳴老人時,他向作者具體介紹了當年日寇飛機轟炸馬騮山的慘狀以及打鬼子據點等許多鬥爭情節和細節,使作者如臨其境,大大加深了對日寇慘無人道的罪行和當年邊區人民鬥爭實況的認識和了解。在去上海訪問當年中共新海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葉尚誌老人的途中,作者還曾遭遇了車禍,支持自己、同去訪問的張洪義局長等人都不幸受傷。經檢查,內髒尚無大礙,在傷情還不算嚴重的情況下,為了完成采訪任務,幾個人帶傷又另乘車繼續前往。被訪問的葉老已經九十二歲高齡,聽說之後,除了表示慰問外,還對我們的做法大為讚賞,說:“你們真有當年那種革命勁頭啊!好!”
作者在訪問中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黨史、文史工作者的支持。比如河北省黨史辦副主任趙勝軍,湖北省陽新縣黨史辦主任曹仕力、黨校校長陸泉生、政協辦主任趙秋霞以及河北省滄州市黨史辦、黃驊市黨史辦的同誌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線索,不僅給作者帶來了若幹方便,還給予了精神上的極大支持。
在創作中,中共滄州市宣傳部的領導,黃驊市委、市政府,特別是宣傳部的領導給予了大力而有效的幫助和關照,對於這一部作品的創作十分給力,最終使這部著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