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席上出現的毛孔及皮紋屬自然形成,不需特別保養。
11. 及時更換生活小用品
1. 毛巾。
灰塵、汗水很容易把毛巾變成真菌培養基地,日常除專人專用、手臉分用外,還應每天清洗消毒,一年四季,一季一換。
2. 廚房裏的抹布。
每星期更換一次。抹布上含有從生肉、魚、家禽身上沾染的病菌(而且數量每天成倍增加),其中不乏某些致病病毒。
3. 鞋墊。
鞋墊的衛生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現代人中,一半以上都患有腳癬,大多與鞋墊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鞋墊必須每天輪換,經常清洗,有腳病的人不可長期用同一雙鞋墊。
12. 除皮箱表麵劃痕
可用一塊黃蠟,在劃痕處輕輕塗抹,使黃蠟蓋住劃痕,然後再用一光滑竹片,在塗黃蠟的劃痕處來回推磨數次,至皮麵光亮、平滑為止。
最後,再拿一塊稍濕的軟布擦一下,皮麵即可消除劃痕,恢複原狀。
13. 紫砂茶具保養常識
茶具使用後,立即用水衝洗幹淨,千萬不要用手或布擦洗其內部,更不要用嘴直接在壺嘴上吸,以防竄味。
這樣,茶具用久了,不放茶葉時也可以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水。平時不怎麼用的茶具,應該洗幹淨後打一層蠟,放在幹燥的地方。
14. 牙膏不宜長時間貯存
日常所用的牙膏由4種成分組成:一是摩擦劑,主要為碳酸鈣粉或磷氫鈣粉;二是發泡劑,就是十二醇二硫酸鈉;三是黏料,即羧甲基纖維素鈉;四是保溫防凍劑,主要包括甘油、香料、糖精和一些防腐抗菌藥物等。
由於組成牙膏的各種成分的化學穩定性有一定期限,超過期限或者貯存不妥,牙膏就會變質,尤其是鉛質外殼的牙膏貯存期過長,就會有較多的鉛離子進入膏體,如果使用就會影響人體健康。
15. 家用攝像機使用技巧
使用家用攝像機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 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熟悉其各個操作鍵的功能。最好在懂行的人指導下操作,然後再自己摸索、實踐。
2. 使用攝像機的環境宜幹燥、通風。環境溫度為0℃~40℃,濕度為10%~80%。勿長時間在強烈陽光照射下使用。同時應避免在灰塵多的場所使用,以免鏡頭上積聚灰塵。
3. 冬天從室外剛拿進室內的攝像機,不宜在有暖氣或充滿水蒸氣的潮濕房間內使用。也不宜將攝像機從陰涼的環境中帶人溫度相當高的房間內,或從空調室內或車內帶人濕度、溫度都高的地方使用。
攝像機內已凝聚潮氣時,其結露指示燈就會閃爍數秒鍾,機件本身自動切斷電源,停止工作,以保護磁帶和鏡頭。約需等1小時後,才可操作;有時因環境的差異可能經過數小時才能恢複使用。
4. 攝像機應選擇光線明亮處使用,以獲得有良好色彩的清晰圖像。在日光燈下就很難獲得自然的色彩。
5. 勿讓攝像機碰撞或掉下,以免機器的操作機構受損,性能變壞。如發現機內冒煙或有異常聲音、怪味時,應立即停止使用,進行檢修。
6. 使用攝像機時不應把鏡頭長時間對準光源,避免長時間固定地攝取某一景物,尤其是景物明暗對比度大時更應注意。
7. 攝像機與其他電視設備進行連接時,必須切斷所有電源。
8. 攝像機在使用和調整時應避開磁場,以免圖像出現失真和顫動。
9. 使用完畢時,要取出錄像帶,關掉操作開關,去掉線纜,蓋上防塵蓋。取出電池進行充電,以備下次使用。
16. 家用攝像機保養技巧
家用攝像機的保養主要是機內機外的清潔,保養時注意以下幾點:
1. 機外清潔。
每次使用家用攝像機後,都要進行適當的清潔。一般先用柔軟的毛刷掃一遍外表,然後用“氣吹子”吹,再用細軟的布揩一遍即可。有汗漬的地方,可用溫軟布擦。
家用攝像機的鏡頭是重要部件,它的質量將直接影響畫麵的清晰度。因此,要盡量減少暴露的機會,在不用或停用的間隙,都應及時合上鏡頭蓋,另外還要做必要的擦拭。
2. 機內清潔。
家用攝像機可用磁頭清潔液和專用清潔棒(麂皮和脫脂棉球可代替),蘸清潔液把能和磁帶接觸的所有部位擦洗幹淨。但注意不要用金屬去碰擊、刮劃通道內任何部位,也不要探動任何螺絲,改變任何部件的位置,因為這可能會影響整機的性能。
3. 鏡頭表麵不能用手摸,如表麵有灰塵,可用軟毛刷輕輕刷去。
4. 專業維修。
家用攝像機的機械傳動方麵的部件、易磨損及老化的部件,有故障時,不要亂拆亂卸,應請有經驗的專業維修人員來保養和修理。
17. 攝像機電池的保養技巧
家用攝像機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保養:
1. 拍攝完畢後要及時對電池充電,使用專用充電器,當指示燈由紅變綠,表示電池量已有70%,綠燈滅後再繼續充電1個小時,就可停止充電。如充電時間過長,會造成電池生熱,這樣就會縮短其使用壽命。
2. 攝像機電池應遠離熱源,防止短路、撞擊和受潮。也不能和化學物品放在一起。
3. 使用攝像機電池時,應注意電池臨界放電指示,當電池電壓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應及時更換電池。如果繼續使用,會因放電過度而造成電池損壞。
18. 照片保存技巧
1. 莫讓照片接觸到化學藥劑,泛黃的照片則可用棉花沾點乙醇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