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大將粟裕(1)(1 / 3)

少年粟裕迷上了豪俠,一心想做豪俠式的人物。他投奔到葉挺部隊;第一次與葉師長對話。南昌起義中,參加了前敵委員會的保衛工作。時年23歲的他成為紅65師師長。在第一次反“圍剿”前,他向毛澤東建議:把張輝瓚引向龍岡。他率抗日先遣隊北上,轉戰數千裏後與黨中央和上級失去了聯係……抗日戰爭,他率部馳騁大江南北,江南人民稱讚他及其所部為“天兵天將”。第一次與後來的愛人楚青見麵;當楚青接到他的求愛信之後……毛澤東、劉少奇稱讚粟裕率1師“打得好”,“作戰最多、戰果最大”。解放戰爭初期,他率部連打7個勝仗,使其名聲大振。毛主席聽說粟裕將軍已到,親自走出房間來迎接,爾後聽粟裕關於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的彙報。他數次建議軍委關於淮海戰役怎麼打。他揮兵橫掃東南沿海,一首民謠道:“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毛澤東親自找粟裕談話,向他宣布:“中央已經決定,任命你為總參謀長。”開國第一大將。

幸福的童年

1907年8月10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二),粟裕就誕生在湘西會同縣伏龍鄉(現名坪村鄉)楓木樹腳村裏。

楓木樹腳村得名於村裏的一片楓樹林。粟裕家屋後就有二十多棵楓樹,棵棵粗壯挺拔,枝葉繁茂。楓木樹腳村有五六十戶人家,在當地算得上是個大村子了。

粟裕的家族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大戶。祖父擁有100多畝土地,還做木材生意。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有錢財,就有勢力。所以,這家人在當地很受人尊敬。粟裕的父親是個落第秀才,終日深居簡出,一心研讀經史。

在粟裕出生的年代,粟家正處於鼎盛時期,房宅建設得寬敞講究,分為東西兩大院落。東院是寬敞講究的正房,布局緊湊,設計合理,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西院是花廳和附屬建築,院落寬闊,有花廊藤架,曲徑綠牆,還有武術校場和打穀場。東院是粟家三代自己居住的地方;西院用來接待客人和供雇工們居住,此外,孩子們讀私塾、練武術、晚飯後的玩耍,都在這裏。粟家的兩大院落被一條小溪分開。溪水來自上麵的山泉,一年四季潺潺不斷。溪水清澈見底,一塵不染。小溪兩側種植了橙樹。到粟裕出生時,橙樹已經結果。每年秋季,潺潺的溪水兩側,綠葉掩映下,露出點點金黃的橙子。宅院周圍,綠蔭如蓋。特別是院後麵的坡地上,楓樹、樟樹、古檀樹,高大參天給人一種古老森嚴的感覺。

粟裕是父母的第三個孩子。他的到來,使家業興旺的粟家又添男丁,祖父和父親自然高興。童年的粟裕,在幸福的環境中長大。生得健康活潑的粟裕,很招大人們喜歡。他從蹣跚學步起,就在兩個院子中尋找歡樂,在小徑上與哥哥、姐姐追逐,在花草中捉小蟲子,在打穀場上奔跑,在練武場上學武術,在客房裏聽親友們講村外的新鮮事情。

童年生活中最使粟裕興奮的大概就是見到祖父了。正值壯年的祖父經常為木材生意往返於會同縣和常德市之間,每次回來,都要給孫子、孫女們帶回許多大大小小的禮物,還給愛聽故事的小粟裕帶回一大堆新奇的故事。每次見到祖父,粟裕總是纏著問這問那。從外麵帶來的各種消息,豐富了童年粟裕的思想,刺激了他的想象。

粟裕小時候淘氣愛動。他家房子之後有一條溪水,雖然隻有兩三米寬,但水是從後麵大山流出來的,清澈冷冽,長年不斷。每至夏季,他幾乎整天在溪流裏遊泳、玩耍,有時把竹席子漂在水麵上,他躺在上麵,自得其樂。

聰明的粟裕從小就善於動腦筋。跟小朋友們捉迷藏,他總能高出別人一招。比如,他會根據對手的腳步聲判斷出他們藏的方向和位置;判斷不出時就乘對手不備突然高聲喊道:“藏好了沒有?”頭腦簡單的對手,會條件反射地回答:“藏好了。”這樣,他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對手抓到了。而他用過的招,別的小朋友再用就不靈了。他不僅玩耍比同齡孩子“技高一籌”,幹正事也顯得比同齡孩子強。比如,幫助家人或鄉鄰捉雞或小豬,這是鄉村孩子最高興的事。別的孩子總是使出全身的力氣把豬或雞趕得筋疲力盡才能抓到。而粟裕捉這些小動物用的不是力氣,而是腦子。捉小豬時,他常常把小豬慢慢引導到狹窄處,這樣可以輕易把它們捉住。而捉雞就更簡單了,他用抄魚的抄網,很隨便地就可以把想捉的雞抄到,根本不用把它們追得滿院子狂飛亂跑。

粟裕上學之後,在讀完先生規定的課程之外,喜歡做手工。他的手很巧,簡單的手工看一遍就會。他還自發地把興趣和對父母的孝敬結合在一起。他學習做木工,最先做成的用具是給媽媽用的“恭凳”。有了這件用具,小腳媽媽上廁所就省了許多力氣。後來他又給父母做了抓癢癢的“孝子”(俗稱老頭樂)。再大一些了,粟裕利用自己的手藝做了竹木梳子送給別人,童年粟裕對什麼都感興趣。他見媽媽常年為做襪底費很多工夫,就學著做針線活,學會了,就給媽媽做襪底。

聰明勤快的粟裕給父母和祖父帶來無限希望,他們從童年粟裕身上看到了家業繼續興旺的依靠。如果按照他們的路子發展下去,粟家不僅管理田地有人,而且經商也有了人才。粟家的產業因此會更發達,家業會更興旺。可是,粟裕在後來的成長中,使粟家的曆史拐了個彎。

慕俠少年

少年粟裕性情隨和,好學上進,對長輩尊敬,對家中雇傭的仆人、長工,從不擺少爺架子。不上課的時候,他願意跟長工在一起,和他們聊天,聽他們講故事。粟裕稍大一些,學會了剃頭。他見有的長工頭發長了,就在人家願意的時候,為人家剃頭。常年在田裏勞動的長工頭發很髒,但粟裕從不嫌棄他們。

粟裕最喜歡的一個長工叫阿陀,這個人比粟裕大十幾歲。他除了幹活勤快之外,還有一個靈光的頭腦和一張會講故事的嘴。他講的都是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故事。粟裕被阿陀的故事迷住了。一年四季,隻要不上學,他就跑到阿陀那裏,見阿陀在幹活,就幫著出力氣。幹完活,他就纏著阿陀要聽故事。阿陀有講不完的故事,他塑造的英雄,能夠飛簷走壁,日行千裏,還能力敵千鈞,戰無不勝。這些英雄不僅有無敵的本領,更可貴的是他們把懲惡揚善、殺富濟貧、為民除害視為己任。哪裏有人間不平,這些英雄就出現在哪裏,少年粟裕被這些故事中的英雄吸引住了。每當阿陀講起故事,粟裕總是一動不動地在阿陀身旁聽著。夏天,蚊蟲叮咬,他感覺不到。冬夜,媽媽催促睡覺的喊聲他聽不見。他把自己融入了故事,邊聽邊暗下決心,將來要做替天行道、專管人間不平事的英雄好漢,這些好漢就是民間所謂的豪俠。

少年粟裕迷上了豪俠,一心想做豪俠式的人物。在阿陀故事的吸引下,粟裕開始習練武術。每天上學完畢,他就在自家的練武場地上舞槍弄棒。沒有老師,他就邀阿陀一起練,還互相指點、校正。後來,他又托祖父從常德買來刀和劍,兩個人互相切磋著練起來。粟裕從小勤快,不睡懶覺。長工們一大早就起來幹活,他也跟著一大早就起來。特別是聽了阿陀的故事後,每天一大早起來,他就開始練武術。夏天,悶熱難熬,他練得汗流如雨。冬天刮著北風,下著細雨,他的衣服被打濕了,仍練個不停。

在迷戀武術的日子裏,少年粟裕充分顯示了性格的執著。他的少年時代,火槍在落後的中國已經較為普遍了。一支火槍,可抵10個武士。因此,父輩們隻把他練習武術當作強身健體的行動,而沒有指望有什麼別的用處,所以,不給他請教練。但執著的粟裕,一心想著長大當豪俠,把練武術看得很重。不管有沒有教練,他一個心思地自學起來。聽人說練武術必須有功力、特別是腿上要有勁時,他就向人請教,怎樣才能提高腿部力量。阿陀告訴他,在腿上綁沙袋,可以提高腿部的力量。粟裕立即自己縫製了沙袋,天天把幾公斤重的沙袋綁在腿上,上學、幹活、跑步、練武等,都不離沙袋。

為了提高臂力,他還把粗大的竹竿灌滿沙子,當棍棒舞動。冬天到來,正是練習騎馬的好季節。南方的土地資源有限,有土壤的地方就有人種下了莊稼。盡管家境富裕,粟家也不可能設置專門的練馬場。隻有冬天到來的時候,田野裏的莊稼都收割了,粟裕才真正有了練習騎馬的廣闊空間。每到這個季節,在楓木樹腳村南麵的田野上,人們不難看到一個瘦而結實的少年一個人騎馬在田埂上奔跑。有時被摔進稻田,滾一身泥巴,他爬起來又騎到馬背上。有時被摔在堅硬的道路上,他還是爬起來,一瘸一拐地追上馬,又騎了上去。

在是非分明的家庭和正直善良的長工們的影響下,少年粟裕同情鄉民,對那些橫行鄉裏的惡徒恨之入骨。

接受啟蒙教育

粟裕的父親是落第秀才,是比較有知識的舊式知識分子,對粟裕的教育還是挺重視的。1913年,粟裕剛滿6歲,其父就提前把他送到私塾去讀書了。他在私塾大約讀了兩三年的《三字經》、《百家姓》、《中庸》及《詩經》。

粟裕讀私塾的年代,蔡元培已經開始推行新的教育製度,一些進步知識分子紛紛起來創辦新式學校,開始新的教學方式,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在離粟裕家的楓木樹腳村僅一公裏路的村子,就有一座新式小學。那是粟裕的叔叔粟周貞創辦的國民第八學校。這所學校不讀古老的《四書》、《五經》,而是開設國文、算術、體操、唱歌、修身等適合於孩子們的課程。粟裕很想到那裏去上學。可是,父親就是死咬著《四書》、《五經》不放。於是,粟裕常常跑到國民第八學校聽講,看那裏的學生們打球、唱歌、做遊戲。

有一天,私塾先生又開始在課堂上唱起書來。這時,粟裕擠眉弄眼地跟小同學們打了一下招呼,就悄悄溜出了教室。同學們一個個跟著出來了。他們一起跑到國民第八學校,去看那裏的孩子們做遊戲。私塾先生唱累了,睜開眼一看,堂下一個學生也沒有了,氣得毛發倒豎。

孩子們高高興興地看了一上午,餘興未消地回到教室,這才發現,老先生正暴怒地手持戒尺,站在教室門口,準備逐個打手心。同學們一個個嚇呆了,哆哆嗦嗦地伸出手來準備經受皮肉之苦。這時,粟裕站到老先生麵前,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說:“是我招呼他們去的,我們沒幹壞事,要打就打我一個人吧。”老先生畢竟是本家的長輩,他見粟裕如此仗義,又好氣又驚奇,最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就拉倒了。經過一番鬥爭,粟裕獲得了勝利,父親最終同意他去國民第八學校上學了。

粟裕在國民第八學校開始了真正的啟蒙教育。在這裏,他學會了算術、識字,還了解了地理和祖國的曆史。這裏的教育,把他帶入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境界。後來,由於家人遷入會同縣城,粟裕轉入設在縣城的會同縣立第一高小學習,他在這裏接觸到了科學文化知識。這裏比國民第八學校開設的課程更全,既有算術、國文,還有自然、天文等科學文化課程。更重要的是,這裏傳播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宣傳鏟除封建勢力、打倒軍閥、掃除惡霸等進步思想。這些思想教育,使少年粟裕耳目一新。他在這裏了解了什麼是封建、什麼是帝國主義列強、什麼是被侵略和被壓迫。他在這裏還了解到中國的狀況和民族的危機。從這裏,他不僅萌發出對封建勢力的抗爭意識,還逐漸產生了救國救民的進步意識。

當“赤色分子”

1925年春天,粟裕正式進入湖南第二師範學校學習。在這裏,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參加了進步的學生運動,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真正救國救民的道路。兩年之後,在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他逃出常德,進入國民革命軍,開始了軍旅生涯。經過22年的革命戰爭,他以軍事家和常勝將軍的美譽迎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粟裕在湖南第二師範讀書時,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北伐戰爭即將開始,學校的學潮接連不斷。粟裕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會和救國義勇隊,受到了鍛煉。在這一段時間裏,他讀了許多進步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的學說,目光也開始移向社會。他一改少年時代活潑好動的性格,逐漸變得沉靜多思了。當時,常德縣工農運動蓬勃興起,農會、工會已經組織起來。粟裕看到了工農群眾的偉大力量,更加堅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他積極組織學生運動,並籌錢買槍,準備迎接北伐軍。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5月份,長沙的反動軍閥許克祥發動了“馬日事變”,血腥鎮壓工農群眾。湖南第二師範的進步校長被反動派殺害,西郊農民協會委員長也不幸遇難。一時,常德上空陰雲密布。

一天深夜,中共常德特別支部書記李芙召集粟裕等二三十人,緊急討論下一步的行動問題。有人主張立即調集附近的農民自衛軍進城,跟反動派痛痛快快地幹上一仗;有的人認為要先撤出城去,另想辦法。李芙緊抿著嘴唇,默默地思考著。沉默了一會兒,李芙抬起頭,環視了一下周圍的每個人,然後猛地站起身來,堅定地說:“必須馬上撤出城去!”瞬間,室內的空氣像是凝固了一般。緊接著,開始了激烈的爭論。“不當可恥的逃兵!”“同誌們的血不能白流!”大家一個個都站了起來,搶著發言。粟裕深思了片刻,然後做了個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李芙深沉地望了望一位滿含著淚水的女同誌,動情地說:“我的心情何嚐不跟大家一樣?但是,目前城裏反動派的力量太強,如果我們盲目行動,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隻能暫時撤到鄉下去與農民自衛軍會合,然後再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