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張祚《泗池十景吟·龍門靈霧》道:"西北雙峰插泗濱,蒸蒸雲氣似龍津,甘霖旱慰蒼生望,枯稿先回萬象春"。
山東境內泗水龍門山,橫出天漢,宛如石門,向來為山東奇景。龍門山南麓有寺名靈光,自漢建以來逐成佛門重地。
今日煙雨蒙蒙,寺外頗為清冷,與往日大相徑庭,但此時卻來了十一位奇怪的訪客,七名二三十年歲的青年帶著四個半大孩子,咋一看以為是遊學士子,可細細一觀卻又不像,雖俱都一身儒服,但除了為首之人和他身側的少年有些儒家氣派外,其餘皆都看著不搭。
了無和尚是靈山寺十幾年來的迎客僧,素來沉穩機智,但此刻不禁腦門見汗,他已陪著這群人遊賞了大半個時辰,寺中的景觀幾乎都看遍了,但對方一點離去的意味也沒有。他當然不是不歡迎對方,隻是今日寺中將有大事發生,眼看時辰漸近,這群人還在寺中該如何是好?
訪客當然是華山諸人,恒山一役九大派死傷慘重,而華山派安然無恙,惹的一堆不忿的目光,卓不凡當下就帶人離去,省下不必要的麻煩。眾人好不容易下山一趟,加上恒山上生死間徘徊了一圈後,有種再生為人的感覺,心情大為開闊,卓不凡也是各種原因加在一起豪氣頓發,遂領著眾人行遊覽天下名勝之舉,從下恒山後一路遊玩到此處。
卓不凡一收折扇,似笑非笑地望著尷尬不已的了無,仿佛沒察覺對方的送客之意,又問道:“‘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學生從前聽聞貴宗《往生論》中語,不得要領,不知大師可否講解一二?”
了無和尚心中苦笑,這位施主還真能問,《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完後又是《往生論》,平時要是有人對淨土宗的典籍如此了解他高興還來不及,現在嘛,算了,一切皆有緣由,他心中默念一聲“阿彌陀佛”,正正神色拋開雜念給眾人講解開來。
李不嚴等人已是完全目瞪口呆了,這個掌門師兄怎麼還對佛法這麼了解,以前也沒見其讀過佛經啊,盡管心中不解,但還是待在一旁雲裏霧裏的聽著。
卓不凡當然看出了無和尚的送客之意,從他那暗藏焦慮的神色中也感到靈山寺今日有異,是人都有好奇之心,他當然要留下來一探究竟。至於與了無和尚探討佛門淨土宗之學,乃是受前世一個對佛學癡迷的室友影響,稍稍懂些大概罷了,真正要理論什麼卻是不行的,李不嚴等人聽的雲裏霧裏,他也好不到哪去。
了無剛解釋完頭一句,眾人就聽到一陣悠揚的鍾響,了無臉色一變,隨即對卓不凡道:“這位施主請了,實不相瞞,今日寺中有大事發生,恐有血光之災,諸位還是隨貧僧從後門離去,可好?”
卓不凡神色不變道:“大師好意在下心領了。大師今日解惑,在下甚是感激,此乃佛門重地,宵小安能放肆?大師不妨領我等前殿一觀如何?”
了無和尚早感覺卓不凡等人身懷武功,現在聽其一改“學生”而自稱“在下”,遂明白眼前諸人乃武林中人,頓時驚疑不定的看著卓不凡他們,最後在卓不凡的堅持下隻得帶他們去往前殿。
了無和卓不凡等人剛到靈山寺前院大殿,就聽到十幾人同聲呼喝,“淤泥源自混沌啟,白蓮一現盛世舉”,了無順間臉現愁苦之色,而卓不凡也是收起微笑,凝神若有所思,李不嚴等人看了奇怪,小聲問道:“這些人什麼來頭?”
了無聞言詫異地望著這些人,還沒等說什麼,隻見卓不凡擺擺手,“他們第一次出門大師不必奇怪”,隨後朝中人解釋道:“白蓮教乃現在最大的民間宗教,其中派係林立,教徒廣眾,最大的是信奉彌勒的彌勒教。元末起義軍皆借白蓮教造反,本朝太祖就出身白蓮教其中一支明教,也就是日月神教的前身,太祖皇帝本為“明王”韓山童屬下,後來淹死“小明王”韓林兒,自稱“大明王”登基為帝,隻是這位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白蓮教乃邪教。”說到最後語氣嘲諷之極,頓了頓又道:“白蓮教遠遠不是我講的這麼簡單,具體的以後再告訴你們”,此時眾人已經進入殿中,了無再一旁聽了卓不凡的話更是驚訝,懷疑的看著卓不凡等人,隻是心中沒個計較,也隻能把目光看向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