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遐想到探索
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過“創世”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大多數都與海洋有關。
西伯利亞—阿爾泰的創世神話
最初的時候,地球上除了水之外,什麼也沒有。上帝和魔鬼那時候的體形像極了鵝,它們每天都漂浮在原始海洋上。
魔鬼總想飛上來,但它每次準備飛的時候反而會沉入海底,幾乎快要窒息,於是隻好求助上帝。上帝運用法力使一塊從海裏升起,再讓魔鬼從海底抓一把土,接著說:“讓世界成形吧。”話音剛落,這把土就開始慢慢變大、變硬。但魔鬼非常有心計,它在給上帝抓土的時候偷偷往嘴裏藏了一把土,這把土也跟著變大,大得快要將他的嘴撐破。上帝知道後,立刻讓它把土吐出來,這樣,大地上就有了沼澤。魔鬼隨後也變成了人。
北美迪埃格諾人的創世神話
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陸地,隻有一片廣袤的原始海洋。在海洋深處住著兩兄弟,他們每天都閉著眼睛,因為倘若不這麼做,鹽水就會傷害到他們的眼睛。有一次,哥哥走出海洋向四處望去,除了水什麼也沒有看到。弟弟也跟著上浮,但半途中他睜開了眼睛,眼立刻瞎了,隻好返回海底。這種情況下,哥哥就獨自留在海麵上,打算創造一片陸地。他先做了些紅色的小螞蟻,這些螞蟻一下子變得非常多,它們的身體把海水填實,因此世界上就出現了陸地。
海神的傳說
在各種創世神話中,關於海神的記載寥寥無幾。海神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巴比倫文明中。曾經居住在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比倫人非常崇敬“艾亞”,因為她是個海神,她長的很像一隻美人魚。而在稍後的克裏特文明時期,也流傳著海神的故事。克裏特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個個擅長遊泳和潛水。在公元前3000年時,據說有個優秀的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探索海洋的秘密,奮勇投身海洋之中。他的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上帝,於是上帝讓他成了一個不死的海神。在希臘神話中,全體海神的首領是波塞冬,他發怒時,會用三叉戟拍打海麵,這樣就會引起狂風。希臘人為了討好海神,就在最懸崖峭壁上建立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海神廟。
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
在中國,古時候的人們關於海洋的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環繞在中原周圍的則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個皇帝統治。
在古時候人們的眼裏,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晉人張華的《博物誌》中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這裏所說的“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難想象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敬畏程度。
麵對著恐怖而凶險的海洋,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他們以豐富的想象來滿足好奇心。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裏、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裏麵所講述的人物個個怪模怪樣。“灌頭國”其人“人麵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內容可謂豐富而神奇。
古時候的中國人也常用神話來寄托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壯誌。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講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時,女娃不慎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將大海填平,於是它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敢於向海洋挑戰的第一人可能要數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從這裏可以看出,人類始終都抱著一種矛盾的思想看待海洋。海洋的雄渾壯闊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神奇奧秘卻又讓人類產生了接近它的想法。
人類最初對海洋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從海的表麵開始的。當樹葉在水麵上隨風飄蕩的時候,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尋找石油的鑽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餘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一把小型木槳,這向人們證實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曆史。
船能夠行駛在海上,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古書《竹書紀年》有“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能考證的第一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欲極其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隻在地中海遊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雇用了一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槳的木船,開始了他們的探索之旅。
從此,人類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腳步。就這樣,一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一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來,他們繼續尋找,繼續過著漂流的生活,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直到後來,終於發現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親。
海底資源有哪些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將列入海底石油資源。
近四十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統計,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這在過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從19世紀末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擠壓,形成許多沉積盆地,在這些盆地形成幾千米厚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外國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約100~250萬噸,無疑我國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是我國第一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是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產生一係列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南海大陸架,是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約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係。生油岩層厚達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可能成為另一個波斯灣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采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複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絕大多數國家采取了國際合作的方式。
我國為了加快海上石油資源開發,明確規定我國擁有石油資源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合作區的海域和資源、產品屬我國所有;合作區的海域和麵積大小以及選擇合作對象,都由我國決定等一係列維護我國主權和利益的條款。合理利用外資和技術,已成為加速海上石油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隨著世界上工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礦產資源消耗量急劇增加,陸地礦產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日趨短缺、衰竭。人們唯有把占地球表麵積71%以上的海洋,作為未來的礦產來源。
海底礦產
海底除了我們前麵提到的石油、天然氣外,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至今已發現海底蘊藏的多金屬結核礦、磷礦、貴金屬和稀有元素砂礦、硫化礦等礦產資源達6000億噸。若把太平洋底蘊藏的一百六十多億噸多金屬結核礦開采出來,其鎳可供全世界使用兩萬年;鈷使用34萬年;錳使用18萬年;銅使用1000年。更為有趣的是,人們發現海底錳結核礦石(含錳、鐵、銅、鈷、鎳、鈦、釩、鋯、鉬等多種金屬)還在不斷生長,它決不會因為人類的開采而在將來消失。據美國科學家梅魯估計: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不斷生長。假如我們每年僅從太平洋底新生長出來的錳結核中提取金屬的話,其中銅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鈷可用四年;鎳可以用一年。錳結核這一大洋深處的“寶石”,是世界上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然而要從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錳結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進的技術才行。目前隻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辦到。我國也已基本上具備了開發大洋錳結核的條件,到21世紀,可望實現生產性開采。
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寶貴資源,隻要我們能合理的開發、利用,它將循環不息地為人類所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下個世紀人類的重要資源供應地。
海洋礦物資源有哪些
開采海底石油的海上設備
海底礦產
海洋礦產資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氣和海濱、淺海中的砂礦資源。經過我們有計劃的勘探,已有充分的資料征實,在我國遼闊的近海海域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目前,在渤海盆地中已經發現了十多個含油氣構造或油田,有的油田單井日產原油達1600噸,天然氣19萬立方米,在黃海“北黃海盆地”有一般的油氣遠景,而在“南黃海盆地”有四十多個儲油氣構造,經鑽探證實油氣前景十分美好。東海有二個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總麵積有40.2萬平方公裏,從已經發現和圈定的8個構造帶上看,規模巨大,或排成帶,都具有位置好、麵積廣、幅度大和油源近等特點,開發東海盆地油氣資源的前景廣闊。近幾年的海上石油開采也近一步得到了證實。在南海四周廣闊的大陸架上,分布著珠江口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湄公盆地、文萊~沙巴盆地和巴拉望盆地等。據估計,在南海海區有半數以上的盆地的油氣儲量達100~30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大含油氣帶西帶的主體部分。經專家計算,整個南中國海我國傳統海疆線以內的油氣資源約合15000億美元,開采前景甚致要超過英國的北海油田。
我國海濱砂礦資源主要有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金紅石、磷釔礦、铌袒鐵礦、玻璃砂礦等共十幾種,此外還發現了金鋼石和砷鉑礦顆粒。海濱砂礦主要可分為8個成礦帶,如海南島東部海濱帶、粵西南海濱帶、雷州半島東部海濱帶、粵閩海濱帶、山東半島海濱帶、遼東半島海濱帶、廣西海濱帶和台灣北部及西部海濱帶等。特別是廣東海濱砂礦資源非常豐富,其儲量在全國居首位。
1873年,英國海洋學家在北大西洋采集洋底沉積物時發現一種類似卵石般的團塊,經過化驗,他們發現這種團塊幾乎全由純淨的氧化錳和氧化鐵組成。此後,他們相繼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各深海區都獲取了這樣的團塊。這就是錳結核。錳結核是一種深海海底自生的錳礦產。主要成分為錳和鐵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含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元素,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4至6千米的海底,一般呈球狀或橢圓球狀或塊狀,直徑1至20厘米。世界洋底的錳結核總量約3萬多億噸,其中太平洋底最多,約1.7萬億噸,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這些儲量相當於目前陸地錳儲量的400多倍,鎳儲量的1000多倍,銅儲量的88倍,鈷儲量的5000多倍。按現在世界年消耗量計,這些礦產夠人類消費數千甚至數萬年。更重要的是這種卵狀礦物還在不斷生長。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生長,一年的產量就可供全世界用上幾年。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上出現錳結核開發熱。隨著勘探技術和開發技術的發展,對錳結核的開采將形成新興的海洋礦產業。1978年,美國根據多年的考察、探測結果,綜合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正式出版了《海底沉積物和錳結核公布圖》,使世界各國對各大洋特別是太平洋海域的錳結核情況有了一個較全麵、正確的了解。我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也開展了大洋海底資源勘查活動,並製定了大洋錳結核資源調查開發研究計劃,在太平洋CC區選出可供采礦作業的結核礦區30萬平方公裏。1991年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批準中國獲得15萬平方公裏的國際海底礦區優先開采權。
海底熱液礦床是與海底熱泉有關的一種多金屬硫化物礦床。係海水侵入水深2000至3000米海底裂縫中,被地殼深處熱源加熱後,溶解了地殼內的多種金屬化合物,再從洋底噴出,遇冷海水而凝結生成的沉澱物。又稱“多金屬軟泥”或“熱液性金屬泥”。含有銅、鉛、鋅、錳、鐵、金、銀等多種金屬。其中金、銀等貴金屬的含量高於錳結核礦,被稱為“海底金庫”。分布水深一般為800至2400米。海底熱液礦床的發現,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專家們普遍認為,海底熱液礦是極有開發價值的海底礦床。一些深海探查開采技術發達的國家紛紛投入巨資研製各種實用型采礦設備。我國也將海洋技術列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之一。
可燃冰
正在燃燒的可燃冰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裏甲烷占80%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範圍約4000萬平方公裏,占海洋總麵積的10%,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隨著研究和勘測調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發現的可燃冰逐漸增加,1993年海底發現57處,2001年增加到88處。據探查估算,美國東南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嶺,可燃冰資源量多達180億噸,可滿足美國105年的天然氣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圍可燃冰資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據專家估計,全世界石油總儲量在2700億噸到6500億噸之間。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
重大戰略意義下的聯手勘測
2004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學家從香港登上德國科學考察船“太陽號”,開始了對南海42天的綜合地質考察。通過海底電視觀測和海底電視監測抓鬥取樣,首次發現了麵積約430平方公裏的巨型碳酸鹽岩。
中德科學家一致建議,將該自生碳酸鹽岩區中最典型的一個構造體命名為“九龍甲烷礁”。其中“龍”字代表了中國,“九”代表了多個研究團體的合作。同位素測年分析表明,“九龍甲烷礁”區域的碳酸鹽結殼最早形成於大約4.5萬年前,至今仍在釋放甲烷氣體。
中方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黃永樣對此極為興奮,他說,探測證據表明: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儲量,就已達到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麵積5242平方公裏,其資源估算達4.1萬億立方米。
我國從1993年起成為純石油進口國,預計到2010年,石油淨進口量將增至約1億噸,2020年將增至2億噸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開發可燃冰資源,對我國的後續能源供應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黃永樣介紹,在未來十年,我國將投入8.1億元對這項新能源的資源量進行勘測,有望到2008年前後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進行可燃冰試開采。
戰略性與危險性共同打造的“雙刃劍”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氣藏,並於1969年投入開發,采氣14年,總采氣50.17億立方米。
美國於1969年開始實施可燃冰調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日本關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調查與評價,鑽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塊礦集區,並成功取得可燃冰樣本。它的目標是在2010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但人類要開采埋藏於深海的可燃冰,尚麵臨著許多新問題。有學者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麵,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一旦出了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
由此可見,可燃冰在作為未來新能源的同時,也是一種危險的能源。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需要小心對待。
關於深海錳結核
深海海底廣泛分布的錳結核
大洋底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藏資源,錳結核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含有3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最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錳、銅、鈷、鎳等。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會記得,孫悟空打鬧東海龍宮得“鎮海之寶”--金箍棒的故事。孫悟空的金箍棒是用金、銀、銅、鐵做的,威力無窮,能降妖伏魔。“鎮海之寶”的故事,純粹是一則美麗的神話,但它反應了古代人們的願望和幻想。如今,神話變成了現實,真正的海底“鎮海之寶”--錳結核,已被人們發現,並開始大規模的采集。19世紀70年代,英國深海調查船“挑戰”好在環球海洋考察中,首先發現了深海洋底的錳結核。100多年後,太平洋的錳結核被連續大量的發現,據估算,總藏量達30000億噸。錳結核又叫錳塊團,它的顏色從黑暗到褐色,外形大多為球形,小的像豌豆,大的象土豆,切開來看,層層包裹,很象洋蔥,平鋪在海底,如同鋪路的卵石。據初步調查,每平方米的海底約有60公斤的錳結核。錳結核中50%以上是氧化鐵和氧化錳,還含有鎳、銅、鈷、鉬等20多種元素。僅就太平洋底的儲量而論,這種錳結核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其金屬資源相當於陸地上總儲量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屬消耗水平計算,銅可供應600年,鎳可供應15000年,錳可供應24000年,鈷可滿足人類130000年的需要,這是一比多麼巨大的財富啊!而且這種結核增長很快,每年以1000萬噸的速度在不斷堆積,因此,錳結核將成為一種人類取之不盡的“自生礦物”。錳結核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估計,地球已有50億年的曆史,在這過程中,它在不斷地變動。通過地殼中岩漿和熱液的活動,以及地殼表麵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形成了多種礦床。雨水的衝蝕使地麵上溶解一部分礦物質流入了海內。在海水中錳和鐵本來是處於飽和狀態的,由於這種河流夾帶作用,使這兩種元素含量不斷增加,引起了過飽和沉澱,最初是以膠體太的含水氧化物沉澱出來。在沉澱過程中,又多方吸附銅、鈷等物質並欲岩石碎屑、海洋生物遺骨等形成結核體,沉蹈海底後又隨著底流一起滾動,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多,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錳結核。
錳結核廣泛地分布於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層,而以生成於4O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質最佳。錳結核總儲量估計在30000億噸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麵積最廣,儲量占一半以上,約為17000億噸。錳結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麵積上有100多公斤,簡直是一個挨一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錳礦球、錳礦團、錳瘤等,它是一種鐵、錳氧化物的集合體,顏色常為黑色和褐黑色。錳結合的形態多樣,有球狀、橢圓狀、馬鈴薯狀、葡萄狀、扁平狀、爐渣狀等。錳結核的大小尺寸變化也比較懸殊,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幾十公斤。
錳結核不僅儲量巨大,而且。還會不斷地生長。生長速度因時因地而異,平均每千年長1毫米。以此計算,全球錳結核每年增長1000萬噸。錳結核堪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屬礦物資源。
它的物質來源,大致有四方麵:一是來自陸地,大陸或島嶼的岩石風化後釋放出鐵、錳等元素,其中一部分被海流帶到大洋沉澱;二是來自火山,岩漿噴發產生的大量氣體與海水相互作用時,從熔岩搬走一定量的鐵、錳,使海水中錳、鐵越來越富集;三是來自生物,浮遊生物體內富集微量金屬,它們死亡後,屍體分解,金屬元素也就進入海水;四是來自宇宙,有關資料表明,宇宙每年要向地球降落2000-5000噸宇宙塵埃,它們富含金屬元素,分解後也進入海水。在海底表層礦產中,人們比較關注大洋錳結核。調查表明,世界大洋底錳結核的蘊藏量約有3萬億噸,僅太平洋就有1.7萬億噸。錳結核礦含有錳、銅、鐵、鎳、鈷等76種金屬元素。如果把洋底錳結核全部開采出來,按照目前的工業消耗量計算,錳可供人類使用3.33萬年,鎳2.53萬年,鈷34萬年,銅980年。並且,大洋底的錳結核還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生長著。專家們預計,大洋錳結核將是未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開發的熱點海洋礦產資源。
其實,人類認識錳結核的時間並不長。1873年2月18日,英國“挑戰者”號調查船在進行環球科學考察時,在加那利群島西南300千米的費羅島海域用拖網采集洋底沉積物樣品時,偶然發現了一種類似鵝卵石的硬塊。硬塊表麵顏色呈暗褐色,直徑多在1~25厘米不等,重量從幾十克到數百克不等,此後”挑戰者”號上的科學家們又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其他的一些海域采集到了類似的黑色鵝卵石塊。這些黑色鵝卵石樣品被送到大英博物館收藏起來了。大約過了10年的時間,在1882年,英國爵士約?雷默和地質學家雷納教授才較為係統地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表了研究報告。因為這種黑色硬塊的主要成分是錳,把它正式定命為“錳結核”。20世紀初,對錳結核的研究開發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海洋地質學家也輕率地認為,這不過是運載錳礦石的船隻沉沒在某個海區而發生的偶然現象而已,很少有人涉足研究和打撈錳結核。直到195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梅羅(JohnMero)才較為認真並係統地分析了錳結核的化學成分和儲量,錳結核才開始從深海走向人們的視野。1961年,前蘇聯”勇士”號海洋考察船在印度洋的深海底,再一次發現了數量頗為豐富的錳結核,後來,又在夏威夷西南部水下3800米的地方撈起一塊重達2000千克的錳結核,錳結核才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經人們經過長期調查研究發現,錳結核一般分布在水深2000~6000米的海底表層,其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結核表麵顏色呈黑色或深棕紅色。有的表麵較為光滑,有的則呈粒狀。太平洋裏錳結核豐富區位於太平洋北緯6°~20°,西經110°~180°之間,其寬度約200千米,麵積約為1080萬平方千米。這裏是一個比較平緩的廣闊的深海丘陵地帶,水深在3200~5900米之間,海底沉積物多為矽質軟泥和粘土,有利於錳結核富集。這個海區的75%以上海底為錳結核所覆蓋,分布密度在每平方米10千克以上,因此,日本人稱這個海區為“錳結核的銀座”,美國人則稱之為”世界海底錳之路”。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以及斯科特海和北大西洋西南角的海域,印度洋中的錳結核則更多地集中在深海盆地之中。
至於錳結核是如何形成的,也是一個爭執未決的話題,一般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生物成因。錳結核的金屬來源於沉降到海底的海洋動物遺骨。當它們被生活在結核表麵的底棲微生物食用後,使金屬聚集,逐漸使錳結核增長。二是火山成因。錳結核是由海底火山及由此產生的火山岩的緩慚蝕變,使岩石中含有金屬被淋濾,經過沉澱而形成的;三是自生化學沉積說。認為錳結核的金屬原自海水和沉積物的孔隙水,河流將大陸上的某些金屬元素和沉積物帶到海中,經過自生化學沉積作用而形成錳結核。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錳結核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的,恐怕也隻能在今後的實踐中去尋找答案了。
海洋資源的特點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都與資源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資源的安全是國家的安全,資源的危機是民族的危機。海洋占地球表麵的71%,是各國分別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億平方千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其中有豐富的共有海洋資源。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隨著陸地戰略資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國不斷加大向海洋索取資源的力度和強度,重視對海洋“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秘書長報告的資料,目前世界國民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其中海洋經濟約1萬億美元,占4%以上。全球陸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12萬億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態價值21萬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國家,國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東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海域遼闊。廣袤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保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的實現,報告在總體戰略部署中專門提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實施海洋開發”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是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洋開發列入其中,即意味著開發海洋已經列入黨的議事日程,列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這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曆史性機遇,是啟動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最好時機。
為使我國最終成為世界海洋強國、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必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戰略。海洋資源既有各國的國土資源、又有世界共有資源,海洋資源戰略研究涉及的區域應包括近300萬平方千米的我國主權和管轄海域(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也包括2.5億平方千米國際海底區域和公海。我們應該以資源為主體、以資源與經濟的關係為中心,對與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相關的人口、環境、科技、管理問題,進行整體思考,做出準確的發展定位和戰略選擇,使海洋成為戰略性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金屬資源基地,成為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物流通道和生存發展空間。
我國的海洋資源態勢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海洋自然資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水資源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國,開發海洋已經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係,海洋資源的進一步發現、開發和利用,對於我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海洋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
我國大陸位於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海洋漁場麵積2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麵積130多萬平方千米,擁有豐富的灘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港灣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資源。我國的內水和領海麵積約38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因劃界工作尚未完成,確切麵積還難於確定,估計為200萬平方千米左右。這些管轄海域是中華民族長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礎。我國還可以方便的進入世界大洋,開發利用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的海洋資源。
2.擁有具戰略價值的優勢海洋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大陸岸線長18000多千米,加上島嶼岸線14000千米,海岸線總長居世界第四,大陸架麵積13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裏水域麵積200~30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這些都是世界性優勢資源。
我國沿海深水岸線400多千米,宜建中級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處,其中深水港址62處。我國海域2萬多種海洋生物,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灘塗麵積217.1萬公頃,3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麵積有20億畝,充分利用其生物生產力,相當於10億畝農田。濱海景點1500多處,適合發展海洋旅遊娛樂的海灘、水域眾多。這些都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