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連續20年高速增長,創造了發展中國家的又一個奇跡。但是,我國經濟增長所依賴的環境已逐漸發生變化,主要依靠資源投入與出口導向所帶動的經濟增長已接近頂點,資源短缺與貿易摩擦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

我國經濟增長所麵臨的主要問題,可簡要概括如下:

(1)“消費需求不足”削弱我國經濟增長的後勁。美國經濟學家Shane和Gale的研究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需求始終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下降並一直持續至今。2000年至2004年間,消費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隻有61%、59.1%、56.8%、53.2%和54.1%。與此相比,美國的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平均高達80%,國際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平均也高達75%以上。國內消費需求低迷,將會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後勁不足,造成大量的產能閑置。因此,我國不得不依賴投資和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然而,擴張投資必然擴大產能過剩,進而擴大出口又必然導致貿易摩擦的加劇。

(2)“資源短缺”削弱中國經濟增長的“供給能力”。我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在一種比較“粗放”的增長方式基礎上實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與環境承受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我國的GDP總量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但消耗了全球21%的鋼材、31%的煤炭、25%的鋁和40%的水泥。因此,全球有限的資源供給與價格攀升將阻礙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腳步。

(3)“生態危機”壓縮我國經濟增長的“環境空間”。由於增長方式粗放和環境保護不力,我國經濟的高增長常常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由此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通過對我國7大水係412個觀測點的抽樣調查,受到汙染的水麵高達58%。全世界20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我國城市占了16席。30%的農田由於遭受酸雨的影響而減產。在過去高速發展的20多年裏,每年由於環境汙染所造成的損失估計占到GDP總量的10%。

(4)“地區與城鄉不平衡發展”限製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麵,城鄉二元經濟矛盾繼續惡化,城市化進程由於製度製約發展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據統計,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8∶1,擴大到2005年的3.22∶1。如果考慮城鎮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教育等公共產品的收益,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到5∶1或6∶1。因此,城市化的發展步伐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能力。另一方麵,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逐步擴大。許多東部沿海城市的生活水平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而中西部地區有許多農村仍處在極度貧困狀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難題。

(5)“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製約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釋放”。我國仍然存在體製不完善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將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首先,發展不完備的金融體係將延緩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其次,國有壟斷企業的低效率影響整個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巨額的財政赤字可能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埋下隱患。

以上五個問題是製約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環節中國經濟時報網站。

因此,我們在分析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弊端的基礎上,更需要發現新的經濟增長源泉。創業活動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不僅因為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提供了充足的創業者與龐大的市場需求,而且新創企業將能更好地發揮創新精神與促進集約發展。通過研究“全球創業觀察”組織的研究報告可知,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都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創業活動與民營企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推動了我國經濟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順利轉型,不僅接納了大批國有企業下崗員工與農民工就業,而且卓有成效的競爭為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