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醫治心病,還需心藥——常見的心理療法(5)(2 / 3)

所謂音樂療法,主要是對人的大腦皮層起刺激作用,影響情緒,從而收到療效。音樂可以使人血壓正常、肌肉鬆弛、脈搏放慢,從而使人感到輕鬆愉快,精力充沛,消除緊張、壓抑、憂慮和煩惱的情緒。這已經幾乎成為人們的生活常識了。

現代生理學家們發現,人體的各種節奏,例如,心跳時的腦電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和音樂的節奏同步同調。如果播放緩慢、莊重與平靜的古典音樂,人們的身體節奏就更能夠和這種音樂相適應、相平衡。生理心理學家使用各種現代化的生理儀器,對心理失常的人進行了觀測。結果發現,當他們聽舒緩、莊重的音樂的時候,他們的心跳平均至少每分鍾減慢五次,血壓也稍有下降。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原來音樂可以改變腦電波的活動。許多人們喜愛的曲子中的許多部分,能誘導出一種使人陷入冥想狀態的腦電波,它能使身體活動放慢,全身放鬆,精神輕鬆。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嬰兒在媽媽哼哼的催眠曲聲中,能夠甜蜜安詳地睡著?為什麼當人們身體疲勞時,往往用歌聲或者音樂來減輕緊張沉重的感覺?就是音樂可以直接地影響人們的大腦。

如果用更加通俗的話來講,音樂療法之所以能夠起到較好的療效作用,就是因為它用的是“樂音”,而不是“噪音”。噪音對人體的健康會起不良影響,它主要刺激人的中樞神經係統,使其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勞。根據試驗研究證實,即便是微弱的噪音,也會使人容易疲勞,而減低勞動效率達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個人如果長時期受八貝爾以上的強烈噪音刺激,首先就會使他聽覺逐漸遲鈍,嚴重的可能造成耳聾;其次,由於中樞神經不斷受到強烈刺激,呼吸、心跳就會加速,因而加重了心肺的負擔,產生頭痛、失眠等一係列症狀。極強烈的噪音,象噴氣飛機噴出的氣流聲,甚至會造成人的死亡。

心理學實驗證明,某些特殊性質的音樂,會給人們以特殊性質的“聲波信息”,它可以消除大腦的緊張,使腦子的冥想狀態趨向於單一化、集中化與秩序化,從而排除了一切雜念的幹擾。有些西方古典樂曲就起這種作用。如宗教做禱告時,響起大風琴的緩慢低沉奏鳴曲,或伴有和諧、肅穆的讚美歌曲時,往往會使人整個心靈“無憂無慮”地沉浸在寧靜、超脫、升華的感受狀態裏。正象我國著名美學家兼心理學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文藝心理學》裏所寫的那樣;“語言所不能傳達的,音樂往往能曲盡其蘊。它節奏的起伏,音調的宏纖,往往恰合人心的精微的變化。”

不同的音樂可以起到不同的療效作用。有人試驗: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使人心情平靜;而西方現在流行的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樂曲,可以使人近於發瘋;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增加人們悲哀、絕望的情緒。早在古希臘,人們就已經覺察到急驟、緩慢、高揚和低沉等不同的音調,能引起聽者不同的情緒。例如,E調安定、D調熱烈、C調表示愛情、B調悲哀、A調昂揚、G調浮躁、F調淫蕩等等。

所以,建議人們應該有選擇地欣賞音樂。當你感到煩躁的時候,可以聽柔和的音樂,它會使你心情寧靜下來;感到憂鬱時,聽聽比較雄壯的音樂,促使你興奮起來。從生理特點來看,人對聲音是很敏感的。因此,利用音樂來培養人們的智慧和品德是很好的一種方法。

運用“色彩療法”消除情緒低落

本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名叫西塞爾·斯托克的科學研究工作者,發明了一種所謂“朝霞彩色電影”。影片專門放映美麗的朝霞,並且配以輕鬆愉快的音樂。一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憂鬱病人,看過這樣的電影後,改變了垂頭喪氣、情緒低沉的消極態度,變成精神振奮、生氣勃勃,並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樂觀的人。這件事例,足以說明“色彩”能夠成為一種心理療法。

西方《色彩心理學》一書裏寫道:紅色有刺激胃口的作用,可以提高食欲;褐色可使低血壓者提高血壓;冷色可使激動的人寧靜;橙色、黃色可使神經衰弱的人振奮;淺藍色給人以涼爽的感覺,可幫助退燒;紫色可使孕婦感到鎮定……這些說法,都是經過實驗證實了的結論。

把色彩正式地應用在心理治療上,大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歐洲的一些戰地醫生,由於苦於找不出醫治在戰爭中罹致神經病的治療方法,於是開始研究把病房塗抹成各種不同的顏色,“色彩療法”就是這樣地誕生了。

後來,相繼地有很多醫生,重複試驗應用這種療法。比如,有一位名叫潘讚的醫生,他配置了幾間有彩色的牆壁、窗戶和家具的房間,爾後把一個心情苦悶、沉默寡言的患有憂鬱病的患者,關進一間以紅色為基調的房間三個小時。結果病人走出這個房間後,竟然變得心情愉快,談笑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