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一種失眠是沒有特定原因的,發生的原因與個性有很大的關係,主要發生在本身就是容易操心、緊張性格的人身上。這些人心中隻要一有點事就神經繃緊、焦慮、放不開,即使沒事的時候睡眠品質也不好,容易多夢、夢囈、易驚醒,屬於淺睡眠狀態。遇到重大壓力如親人的死亡、離異、失業、工作受挫等事件,精神負荷增大時,就更睡不著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性失眠”,即使壓力消失了,也很難安睡。
據研究,有1/4的人有過失眠症。那些遲遲不愈的病人卻往往是強烈求治者,多數不治者反而自愈了。這是為何?
求治者多有些神經質的疑病傾向,過分追求完美的人格,常對自己的身體、心理、人際關係等過於敏感和關心。失眠,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由於各種因素而出現,如環境的嘈雜、身體的病痛不適、白天過於興奮、睡前飲用濃茶、咖啡等,但失眠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精神上的緊張、焦慮、抑鬱和恐懼。一般的失眠持續幾日甚至數周,這多數是生理或心理的正常的防禦反應。對於嚴重失眠者來說,他們已進入了一個失眠症的“怪圈”中——為失眠而焦慮,因焦慮而失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精神交互作用”機製。即當你過度關注自己的某個感覺,反而使其過敏化,更加重了它,加重了的感覺更引起你的焦慮與關注,如此形成惡性循環,隻能使你走入服安眠藥的歧途。
不治者卻往往自愈,是因其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休息不好固然煩惱,但不必太在意,可以爬起來看會兒書,翌日雖有些不適,但仍能健康、充滿活力地工作、生活。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使人心境坦然,鏟除了失眠症滋長的根源。不關注失眠,失眠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當然,我們說的“不治”,僅僅是一種心理應對的態度。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把自己當作病人,您就永遠像病人一樣的生活,您把自己當作健康者,您就會和正常人一樣健康樂觀的生活。”所以,如果有失眠症狀的人,不要把失眠當作病痛,要坦誠地接受它,不為失眠而擔心恐懼。睡眠的發生不是以人的意誌而決定的,所以切莫追求睡眠。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並注重心理的保健。
情緒過分敏感可導致哮喘病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呼吸道病症。它的臨床表現是:反複發作,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發病的持續時間不定,短則幾分鍾,長則數天,表現出反複發作的慢性病程。
它是一種免疫性炎症,其特點是氣道可逆性狹窄並導致呼吸困難,臨床表現為氣急、咳嗽、咯痰、呼吸困難、肺內可聽到哮鳴音,尤其是呼氣時哮鳴音更加明顯。哮喘發作時可用平喘藥物緩解,也可自行緩解。一般而言,患者得病後往往不易徹底治愈,會反複發作,造成病人精神和肉體上的很大痛苦,有些病情較重的病人,會因此產生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過敏和自主神經係統功能障礙是引起哮喘病的重要原因。過敏的人接觸或吸入過敏物,比如煙霧、花粉、氣味等,會引起支配氣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經興奮,從而造成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並進一步形成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最終導致支氣管腔變窄而產生哮喘。
對於哮喘病人,稍有強烈的情緒波動和其他心理刺激,就能夠促使哮喘病發作。有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哮喘病人能夠找到自己疾病發作時的心理因素。一些常見的心理矛盾衝突和緊張刺激,都容易導致哮喘病的發作,比如家庭不和睦、人際關係緊張、工作受到挫折、欲望無法滿足、意外災難等,以及焦慮、悲觀、憤怒等消極情緒。
此外,哮喘病的反複發作,也容易使病人產生焦慮和悲觀心理,這種不良心理也可以導致病情惡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使哮喘病的發作更頻繁。而性格敏感內向的人,更容易過敏,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加之他們又不會進行調節,因此比較容易患有哮喘病。
一般來講,引起哮喘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①患者本人具有敏感、內向的心理特點;②由外界的強烈刺激所引起的強烈情緒反應;③患者生活的家庭關係不和諧,尤其是親子關係不佳。
由不良情緒所引起的心理因素究竟是怎樣誘發哮喘病的呢?醫學專家認為,心理因素能夠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係統和自主神經係統中樞的功能,從而使交感、副交感神經活動的調節發生紊亂,並進一步導致人體的免疫係統、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