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粥膳:人間第一補物(1 / 3)

粥膳祛病是我國傳統醫學中古老而獨特的療法,屬於中醫療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分,並具有十分悠久的曆史。

我國第一部農書《夏小正》中指出:“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到了周朝,《禮記·月令》中也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賜)糜粥飲食”的記載。由此可見,遠在兩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應用粥膳來防病治病了。

另外,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14種醫書,在醫書中就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療蛇咬傷和用加熱的石塊煮米汁的火齊粥內服治療肛門癢瘤的粥療方。有關專家研究證實,這批出土的醫書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可以說,這兩種粥療方是我國最早的粥膳祛病方法。《內經》中曾記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述,這種以藥治病,以食扶正的論述,正是粥膳祛病的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粥膳已正式列入醫療方。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記載了很多米藥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在其成分中均有粳米,要待“米熟湯成,去渣”服用。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腸但出不斷者,當作大麥粥,取其汁持洗腸,以水漬內之,當作研米粥飲之。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一書中列有“食治”一門,並收集了民間穀皮糠粥治療因維生素缺乏所致的腳氣病、羊骨粥補陽氣等粥療方。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也載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4方,但是此書的原書已經散失,此4方是從敦煌石窟中殘卷中發現的。唐代醫家咎殷的《食醫心鑒》一書中也收有粥膳57方,並分為中風、心腹冷痛、五種噎病、七種淋病、小便數、五種赤白腸滑、五種痔病下血、婦人妊娠諸病及產後,小兒諸病等九類。書中詳細介紹了各個粥方的組成、用量、熬煮方法、功效等,為後世的粥膳祛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宋代,粥膳祛病又有了新的發展,無論醫界,還是民間,都喜歡用粥膳來防病治病,並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粥膳食療方。例如,《聖濟總錄》中收集了粥膳113方,如蓯蓉羊腎粥治療虛勞症、生薑粥治反胃嘔吐、補虛正氣粥治療慢性泄瀉等。宋代官方組織編纂的《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粥膳方129方,其中的麻子粥、薏苡仁粥、黑豆粥等一直為後人所喜用。此外,宋代陳直所著的《養老奉親書》,收載了適合中老年人養生延年的粥膳方43方。經後世臨床驗證,療效都非常理想。

到了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指出:“五穀為養。麻、麥、稷、黍、豆,以配方、心、脾、肺、腎。”五穀都是煮粥的良品,對防病治病有著重要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物。”這正說明粥膳的祛病功效。

清代時期,粥膳祛病又有新的發展。清代曹庭棟所著的《老老恒言》五卷中即有粥譜,載有煮粥方100種(分為上品36種、中品27種、下品37種)多為作者自身經驗之談。此外,清代的黃雲鵠著的《粥譜》-書內容更豐富,選有各種粥譜200多種。從以上這些古籍中可以看到,以粥膳祛病的方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到了近代,許多醫家都采用粥膳祛病,粥膳的食療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及。有的老粥新用,有的新創方,如名醫張錫純的“珠玉二寶粥”、“三寶粥”等粥;著名老中醫蒲輔周用芫花根皮煮粥治療瘋狗咬傷;鄒雲翔教授用荷葉粥治療老年人高血壓、高血脂;嶽美中教授用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著名老中醫沈仲圭用神仙粥防治感冒等,都收到了一定的治療效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粥膳的防病治病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人已經從單純地追求填飽肚子發展到將粥膳作為防病治病的手段之一。如今,喝粥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的祛病保健方式,對於防治疾病、增強體質以及防止衰老、延長壽命等起到了應用藥物而不能達到的效果。

粥,從充饑到祛病,到滋養保健,上下幾千年,同樣反映了社會生活的進步和發展。“世上無如吃飯難”、“粥是貧困潦倒的無奈”,這都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永遠在人們心靈深處消失了。粥,作為飲食中的一部分,作為治療的一種手段,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粥膳的醫療作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已經從單純地追求填飽肚腹,而發展成防病治病的手段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喝粥已經成為-種獨特的保健食療方法,這些粥膳對於防治疾病、增強體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更為深入地理解粥膳,現將粥膳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的作用簡單介紹一下:

1.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各種生物組織細胞中,是生物細胞最重要的組成物質。從營養價值角度來分,蛋白質可分為完全蛋白質和不完全蛋白質兩種。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在人體和自然界中常見的氨基酸約有20多種。蛋白質對於人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建造、更新和修複細胞;它是構成機體必需的化合物;它能調節體內酸堿平衡;它能增強人體的抗病力等等。

2.脂肪

一般情況下,廣義的脂肪包括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類脂質(如磷脂、固醇、脂蛋白),統稱脂類或脂質。自然界天然脂類是一些由不同脂肪酸所構成的混合酯。脂肪酸是組成各種脂類的重要組分,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通常含飽和脂肪酸較多者,室溫下呈固態,如羊脂、牛脂、豬脂;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者,呈液態,如各種植物油、魚油等。脂肪的主要作用:它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它參與膽固醇代謝;它是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的原料;它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等等。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大類化合物。根據分子結構,分為單糖、雙糖、多糖三種。碳水化合物廣泛地存在於水果、蔬菜、糧食作物、豆類以及蜂蜜、動物血液與肝髒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是:它供給熱能;它能增進食欲;它能協助脂肪的利用;它是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它是纖維素和果膠,起到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

4.維生素

維生素A

維生素A是一種無色物質,它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可以貯藏在體內。維生素A在人體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維持健康的皮膚和黏膜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可以治療消化道潰瘍,防止呼吸道受感染及癌細胞形成,表皮組織的修複維護也需要它。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A,就會出現暗適應能力降低以及夜盲症,進而產生毛囊角化症、幹眼病、角膜軟化、角膜潰瘍,容易引起支氣管肺炎。

B族維生素

B族維生素有15種以上,它們有助於維護神經、皮膚、眼睛、頭發、肝髒、口腔的健康及消化道的肌肉色澤。B族維生素之間有協同作用,換句話說,一次攝取全部B族維生素,要比分別攝取效果更好。在這裏,維生素B1的主要功能為參與細胞碳水化合物的中間代謝,主要構成硫胺素焦磷酸酯,並作為羧酶係統的輔酶,參加丙酮酸代謝,維持循環、消化、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還可刺激胃的收縮,促進胃內容物的排空。維生素B2是人體內許多重要輔酶的組成成分,是蛋白質、糖、脂肪酸代謝,能量的利用及組成中所必需的物質,也是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物質。

維生素C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它是水溶性維生素。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生素C,隻能從食物中或營養補品中攝取。它能促進組織中膠原的形成,與創傷愈合、骨的形成、血管的脆化有關。此外,對鉛、苯、砷等毒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它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對維生素A、E及一些B族維生素能起保護作用。維生素C嚴重缺乏時可引起壞血病。絕大部分蔬菜都或多或少地含有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當數辣椒和苦瓜,其次是蘿卜、西紅柿、綠葉菜等。

維生素D

維生素D又叫鈣化醇,是脂溶性維生素。它可以促進人體鈣、磷的消化吸收,維護牙齒、骨骼的正常發育。人體從食物或營養補品中獲得的維生素D是未被完全活化狀態。因此,在它完全具有活性前,單獨在肝與腎中轉化。多曬日光可以獲得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