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曾經為這本書的定位感到困惑,內容涉及傳播學與社會學,但又跟它們都不太一樣,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叉學科,互聯網正在驅動一種區別於傳統工業化時代的全新秩序。這是什麼秩序呢?
這是我從小學時代就喜歡經常思考的問題,直到長大,也沒有得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直覺上,秩序是有序,無序則沒有秩序可言,怎麼算是有序呢?排列整齊的隊伍與擁擠的地鐵車門相比是有序,藍天上飄著白雲與漫天飛沙相比是有序……
一杯清水是有序的,一把灰土是有序的,把灰土攪和進水中,一攤渾水變得無序了,渾水無序的認知是正確的嗎?當我學了一些物理和化學知識,認識到原子、分子的存在,我意識到,從分子或原子的角度看,渾水與清水和灰土一樣,電子圍著原子核有序地“運轉”著。地球表麵,有的地方風平浪靜,有的地方飛沙走石,人們甚至無法精確預測往後一小時到底會發生什麼,這一切看上去非常無序。可是,當我們放眼到整個太陽係,太陽和行星們,億萬年來一直有條不紊地轉動著。
看來,秩序是一種視角,是相對的。當今的社會秩序又怎麼變化呢?
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差異日益縮小:不用擔心出身卑微就不會成功,也不受組織中陳規陋習的限製,每一個人都有重新塑造自我的機會。一個權力更加平等的時代,不可以也不需要遷怨於他人,甚至空間與時間也都是平等的,地域沒有了分別,時間均勻地流逝。
媒體失去了焦點,或者說,沒有什麼能夠理所當然地處在焦點之上,個體與群體也是平等的,跟一個人打交道和跟一個組織打交道一樣方便,你不用再擔心一萬個庸人的組織會淹沒一名才子的光彩,是金子馬上就會發光,人們無拘無束地做著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一個人的能力完全取決於他的行為。
當然,這不是一個毫無秩序的自由主義秀場,每個人都需要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不斷增長的自由和自律表明,這是一種全新的群體秩序,人們自由地生活,相互依存,我們比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接近那個理想的國度。
如何理解媒介在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呢?
機械運動將物體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隻有當人來認知和解讀,讓機械運動能夠“指代”時才有了意義。在人看來,這個也叫作目的,人做事常常是有目的的,比如人餓了,要拿麵包吃,麵包運動到人的胃裏之後,實現的目的就是“飽了”,但如果從另一個人看來,隻不過是麵包從一個袋子運動到另一個袋子(別人的胃),是沒有目的的,目的是觀察者的角度,也就是媒介指代的角度,電子信號代替機械運動,不過是換一種形式實現“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