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是媒介(1 / 1)

媒介是什麼?它有關真實、感覺、認知,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媒介又是什麼?

媒介是人與人聯係的中介,或是人與世界的中介,無論是我們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媒介都不可缺少,媒介是人與世界的聯係,當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聯係。

不過,媒介常常是不合格的聯絡員。我們聽到的聲音,常常伴隨風的雜音,隨著距離的增加,聲音還會變小;我們隔著篝火看遠山,那些原本靜靜的山在火焰背後不停抖動。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知識會知道,能夠“真實”傳遞信息的媒介是不存在的,我們看到、聽到的世界,不過是耳邊或者眼前媒介的反應。

難道,媒介不能告訴我們真實的世界?

如果不是自然媒介,換成人造媒介會怎麼樣?來寫封信試試看。我寫在紙上,你收到的信沒有人拆封過,你看到我的字跡,該是我的“真實”表達。看上去沒有問題,這一切符合我們日常理解的真實性。不過仔細想想,還是有困惑。我給你寫信,想告訴你什麼呢?一隻貓從我眼前經過,我寫出來,你能想象到我看到的是怎樣的貓嗎?白貓還是黑貓?我可以補充顏色,一隻小花貓,你又怎樣知道究竟是什麼花色呢?問題可以一直糾纏下去……我要怎樣寫你才能和我有一樣“真實”的感覺?這麼較起真來,想描述清楚眼前發生的故事該有多難。那換一下,說說我的心情怎麼樣?這是不依賴外界就可以決定的事兒,也不需要去客觀求證,但是,你看到我寫“我很高興”能知道我究竟是怎樣開心的嗎?或者,看到“我很傷心”,是否能夠想象得出我愁苦的麵容?不需再多舉例子了,媒介傳遞信息所受的限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既然媒介並不能提供“真實”,那媒介如何實現人與世界的聯係?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依賴於眼、耳、鼻等的感覺,我們已經習慣把基於自然媒介的感覺來代替客觀世界。這好理解,自然媒介是在千百萬年的生物進化中形成的人與外界的聯係方式,如果不依據聽和看,還有什麼辦法能跨過看到和聽到呢?人們用媒介的感覺替代對外界的認知,媒介是指代。

有人會反問,媒介指代並不是真實,不真實怎麼靠得住?問題在於,人又怎麼區別真實還是不真實呢,隻有當來自新媒介的感覺與舊媒介上已經形成的習慣不一樣時,人才會感覺不真實,真實是通過比較得到的,沒有比較,就無法區分真實與不真實。換句話說,覺得真實不過是習慣了一種媒介。第一次通過電話聽到親人朋友的聲音,覺得好像不是對方,通話幾次之後習慣了也就覺得正常了,你會覺得通過電話說話不是真實的嗎?隻有你對比見麵聊天的感覺,才知道不一樣,由於真實感來自習慣,人們總是把已經習慣的媒介當作標尺去衡量新的媒介。一個有意思的反例是,當我們在太陽下長時間戴著墨鏡,之後突然摘下來,會感覺到直接用眼睛看到的世界特別不真實。

媒介不斷發展,從報紙到電視再到互聯網,人們在不同媒介上形成不同的“真實感”,媒介以替代的方式實現人與世界的聯係,替代顯然不能是隨意的,而要以人能否體驗到真實感為依據,替代不等於真實,媒介也不能傳遞真實,但通過媒介指代,可以讓人感覺到真實。既然媒介是人通往世界必經的出口,那也是打開新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