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在馬雲家裏召開的這次會議,類似於一個“誓師”大會,在會議上,十八個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立下了自己的誓言:“六個月以內,我們要建造一艘船,這就是阿裏巴巴。我們還要訓練一支高素質的船員隊伍。”
拿到alibaba.com的域名後,馬雲帶領著他的團隊,正式展開了“造船”工作。
因為隻有大家東拚西湊的50萬元啟動資金,所以在工作中,馬雲的團隊不得不以一種極其“摳門”的作風工作:買任何一樣東西都要討價還價至對方完全無利潤的地步;買一張普通的桌子能從180元殺到135元,還要商家免費送貨;為了節約運費,還要自己借三輪車,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還要當搬運工……就這樣,他們把一分錢掰成三半花,還是日漸感覺到了經濟的拮據。馬雲初略算了一下,50萬元的經費大約可以撐8個月,如果到時候還沒有盈利或者沒有新的資金投入,馬雲就將自己的房子賣掉,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
公司開始正常運作後,馬雲他們都以一種極其瘋狂的態度開始工作,每個人完全沒有了時間概念,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不分日夜,醒了就來上班,累了就回家睡覺,從早上一刻不停息的工作到深夜,平均下來,每人每天要工作16到18個小時。甚至有很多網絡工程師,玩命的工作,經常熬通宵,累了就在辦公桌上趴一會或者席地而臥,醒了就馬上投入工作。每天早上前來上班的同事們,看到他們疲倦的身影,都不忍打擾,輕手輕腳地從他們身邊悄悄走過,盡量不發出一點聲響,深怕吵醒了不知何時入睡的工程師們。
馬雲周圍的鄰居非常奇怪,這是怎樣一群怪人?他們在幹什麼?為什麼這麼神秘?經常在早上五、六點鍾的時候看他們離開這裏,下午三、四點後竟然又悄悄地回來了;為什麼他們房間裏的燈經常徹夜不息,總有一兩個人影晃動到淩晨?偶爾,還能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親密的跟一家人似的出門,然後又快快樂樂地回來?為什麼經常聽到他們在和一個公鴨嗓子的人吵架,拍桌子,撂板凳的,一出門又像親兄弟一樣勾肩搭背?
鄰居們不知道,他們有幸目睹了世界上最獨特的全明星商務網站的成長之路。
馬雲的隊友們,窩在擁擠的辦公室裏,正日夜不停地討論項目的定位:究竟什麼樣的項目賺錢?馬雲給出了最直接卻最切中的答案——賺那些渴望賺錢的人的錢才是最好賺的。
確立了這個主題後,他們孜孜不倦地開始討論網站的設計理念:是大字報似的信息平台還是審核信息才能發布的公告平台?大字報似的信息平台就是不管是誰,不管什麼商品,隻要注冊了後都可以掛在網站上賣,公司不審核信息的真假;審核信息後才能發布的公告平台是指所有的信息由商家自行發布,但是阿裏巴巴要對其發布的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進行真假核實。
隊友們一致商量後認為後者的模式更適宜長期發展……就這樣,他們每天聚在一起討論網頁設計,激發創意,碰撞靈感,這樣忙活了幾個月後,凝聚了所有人心血的www.alibaba.com終於降生在因特網上了,馬雲把這個網站和公司都命名為“阿裏巴巴”。
令每個人都始料未及的是,阿裏巴巴一誕生,就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其買賣平台受到中外商家的青睞。有一個青島商人,每年都要從韓國進口一批設備,而他堅信,這種設備應該就在中國生產的,但他費盡心機、四處打聽都沒有找到有關廠家的任何消息。後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在阿裏巴巴上發布了一條設備的求購信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幾天之後,就有生產這種設備的廠家和他取得了聯係,而更令他吃驚的是,這個廠家居然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青島。
阿裏巴巴的名氣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中小商家加入了他們的網站,在上麵買與賣,好不熱鬧。越來越多的媒介開始關注阿裏巴巴,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公司?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為何能異軍突起?他們的公司在哪裏?團隊由哪些IT界的精英構成?媒介們查找了很久,卻一無所獲。
最終,還是美國《商業周刊》的記者嗅覺敏銳,他們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方法最終分析出阿裏巴巴的總部其實設在杭州。但令他困惑的是,阿裏巴巴的網站上竟然沒有任何有關公司的信息,電話、傳真一概沒有,隻有一個美國的E-mail地址。
美國《商業周刊》的記者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竟然找到了阿裏巴巴,提出要采訪。暫時不想告訴世人阿裏巴巴是中國公司的馬雲,斷然拒絕美國記者的采訪。
《商業周刊》的記者,和馬雲一樣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工作態度,竟然找到了中國的外交部,外交部再通過浙江省外辦聯係到了馬雲,並再三叮囑一定要馬雲接受采訪。
萬般無奈下,馬雲隻好帶領著記者來到阿裏巴巴公司的“總部”。一打開房門,美國記者嚇了一大跳:三十五個不修邊幅的人,擠在四居室的房間裏,上網、吃飯、睡覺,幹什麼的都有。這是?老外看了看馬雲,馬雲作了個請的姿勢,用動作語言告訴老外,這就是阿裏巴巴的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