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紅軍西征:特殊曆史背景下的偉大創舉(1)(1 / 3)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與徐海東、程子華、劉地丹領導的陝北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從此,一個全新的陝甘革命根據地開始拉起抗日的大旗。中共產黨一再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蔣介石不但沒有認可,反而調集大軍對陝甘蘇區連續發動軍事“圍剿”,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加速入侵。同時,繼續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紅軍西征,是特殊曆史背景下的偉大創舉,也是紅軍到達陝北後重大軍事行動之一,是“以發展求鞏固”戰略方針的全體體現。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萬裏長征的繼續,是紅軍抵達陝北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擴大蘇區、建立蘇維埃地方政權的有效途徑;更是與國民黨東北軍達成默契、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曆史必然。這種特殊背景下的偉大創舉,蘊藏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西安事變”的生成,全民抗戰大旗的揭起,都閃爍著紅軍西征的光芒。

紅軍西征的背景和目的

1936年2月,紅軍渡過黃河東征。5月5日,紅軍西渡黃河,返回陝北,東征結束,前後曆時70餘天。東征的目的就是對日作戰,收複失地,但蔣介石調集大軍前追後堵。在與國民黨軍隊交戰的過程中,東征紅軍取得了渡河作戰的經驗,提高了戰鬥力,紅軍兵員得以擴大,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西征,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的。

在紅軍東征返回的5月18日,西北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在陝北延川縣大相寺這座古廟裏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部署西征,決定繼續貫徹“以發展求鞏固”的戰略方針,西征軍命名為中國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戰役的命令就是在這裏發布的。西征,以打破國民黨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包圍和進攻,擴大抗日根據地,為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創造有利條件。西征過程,是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統一領導和指揮。西征的中樞地區在寧夏。在此前,毛澤東就認為,當前的任務是擴大陝甘寧革命根據地。西麵的甘肅、寧夏地區是無堡壘地區,我軍應到這一地區進行外線作戰(《毛澤東年譜》上卷,第541頁)。西征的目的很明確:為著迎接二、四方麵軍北上陝甘根據地;為著極力擴大西北抗日根據地並使之鞏固;為著擴大抗日紅軍;為著更接近外蒙和蘇聯;為著一切抗日力量的團聚。

在當時,不論什麼人,什麼派別,什麼武裝隊伍,什麼階級,隻要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都應該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同盟。在這個基礎上,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知識的出知識,在反蔣抗日的戰線上,體現著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策略。“逼蔣抗日”的西安事變,就是西征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

紅軍西征在寧夏

在地域空間上,寧夏與陝甘寧邊區大本營——陝北是連為一體的。以現在的轄區看,紅軍西征在寧夏主要是在中南部地區,同心是指揮中樞所在,彭德懷的西方野戰軍總司令部就設在豫旺堡;徐海東部在豫旺縣城——下馬關;韋州,是紅軍與馬鴻逵軍隊對峙的前鋒。西征時期寧夏南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東與陝北根據地相連;南與西蘭交通樞紐固原相接;西可越黃河抵河西,發展的空間很大。明代以來,豫旺堡、下馬關、韋州等都是駐固原陝西三邊總督南北用兵的要道,也是軍事設防的重鎮。從陝甘寧根據地的開辟與擴大看,無論是以寧夏中南部為中心向南、和西、向北發展,還是進退防禦陝甘寧邊區,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紅軍西征時,同心外延都是交鋒的戰場,陝甘根據地外圍的國民黨軍隊集結基本是合攏型的。東麵以黃河為防禦帶,河東是山西軍伐閻錫山的軍隊;南部是國民黨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他們大致駐防在洛川、宜川、西安一帶;北部是井嶽秀、高桂滋、高雙城部,駐榆林一帶;西南部是蔣介石嫡係胡宗南部,約3個軍,駐甘肅天水、秦安一帶;西麵有馬鴻逵、馬鴻賓部,駐銀川、中寧一帶,總兵力約20萬人。在寧夏中南部,主要是東北軍何柱國部、馬鴻賓部35師。協助圍剿的還有駐陝北的84師高桂滋部、井嶽秀部等。

西征戰役,紅軍的出征情況大致是:紅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紅二十八軍、紅81師組成,包括騎兵團,大約1.7萬餘人。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劉曉任政治部主任。西征的過程,兵分左右兩路:左路為紅一軍團組成,下轄第1、2、4三個師,約8000餘人。左權代理軍團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右路由紅十五軍團組成,下轄第73、75、78三個師,包括紅二十八軍、紅81師等,約9000人,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5月20日出發,西征開始。

西征開始不久,毛澤東製定了《關於西征戰役的作戰原則》,一是軍事上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和誘敵深入的戰略戰術;二是政治方麵擴大紅軍的影響,尤其對於東北軍。實踐證明,就是在這樣一個圍剿堵截的空間中,與紅軍東征一樣,紅軍西征同樣開辟了廣大的蘇區,建立了豫海回族自治政府等蘇維埃政權,換起了民眾,尤其是廣大回族群眾,凝聚了抗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