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創業的重要意義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三農”問題凸顯,已經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三農”問題,但是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著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農民穩定增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等。對於“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政府惠農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立足於農村、農民、農業本身。而農業創業就是立足於農業、農村本身,農業創業的主體也往往是農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農村的自然資源,也調動了農民主體的積極性。

農業創業是指在農業領域從事創業活動,主要包括種植業創業、養殖業創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業創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給、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農業在第一產業的發展主要有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煙草等大宗農產品種植;還有蔬菜、水果、花卉、盆景、香料、中藥材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種植;肉禽蛋等畜產品的養殖;魚蝦及其他水產品的養殖等。農業在第二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食品加工業,包括蔬菜、豆製品、肉類加工等。農業在第三產業的發展起步比較晚,但是有較好的發展勢頭,主要包括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

近年來,農業創業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全國各地也湧現出了不少農業創業致富的典型案例。農業創業者通過創業活動推動了農村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把資源和要素轉化成具有更高價值的形式增進了社會財富。農業創業不僅使創業者體現了自身價值、增加了收入,而且帶動了就業,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騰飛。從本次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農業領域的創業者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且也幫助更多的農民富裕了起來。例如,江蘇的香瓜種植能手汪海萍,因家庭經濟困難初中二年級就輟學打工,8年來都在外辛苦打零工,基本隻能維持溫飽水平,常常要為孩子的學費發愁。但是,現在她的年收入有數十萬元,家裏的瓦房變成了小洋樓,每年還能帶著家人出去旅遊。同時,在她的幫助下,村裏的一些特困家庭也逐漸步入了小康生活,汪海萍始終在實踐著她“先富帶後富,大家共同富”的理念。再來看看,江西從事麻雞養殖的周國文,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因為經濟原因輟學在家從事農活,直到他35歲的時候,開始從事崇仁麻雞養殖,現在已經成為江西崇仁縣國品麻雞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被評為“江西省農村科技致富典型”;同樣的,周國文致富亦不忘本,慷慨地向前來取經的農戶講解麻雞的養殖技術、防疫治病的藥物及技術,另外,還成立了國品麻雞孵化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3940戶,通過合同製方式帶動農戶3820戶。合作社形成了從商品雞苗供應、技術服務到成雞銷售一條龍服務,幫助大量的農戶、下崗工人、家庭婦女等解決了再就業的問題。2009年,合作社的農戶在周國文的帶動下戶均獲利25679元,而當年,江西省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隻有15000元。

二、農業創業的主要類型

按照創業主體的不同來劃分,本調查研究將農業創業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土生土長農民的農業創業,返鄉農民的農業創業,非農民的農業創業。

(一)土生土長農民的農業創業

土生土長農民的農業創業主要是指從小出生在農村、又在農村長大,基本無外出打工經曆的這類農民在農業領域進行的創業。在本次的案例調查中,很多農業創業者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而且這些土生土長農民從事農業創業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方麵,在創業領域方麵,土生土長的農民更傾向於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通過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以特種種養業甚至傳統農業的集約化經營為主。例如,傅獻軍和胡老漢都是從事糧食規模種植的,廈壽明、何建強、汪國武等都是從事果蔬規模種植的,呂國斌、趙寶順都是從事肉豬養殖的,周國文、王學然都是從事肉雞養殖的。這主要是因為常年生活在農村這塊熟悉的土地上,他們在種植業和養殖業領域相對會比較有經驗。另一方麵,在創業資源方麵,土生土長的農民相對來說更缺乏資金和技術。由於常年從事農業生產,而傳統農業的效益又非常低,所以農業積累相對較少,所以在進行農業創業時會麵臨更多來自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