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題
下麵是焦慮程度自測題,分為4級評分,主要評定項目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沒有以下表現為1分,小部分時間有為2分,相當多時間有為3分,絕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有為4分。分數越高,表示這方麵的症狀越嚴重。一般來說,總分低於50分者為正常:50~60分者為輕度,61~70分者是中度,70分以上者是重度焦慮。
(1)覺得比平常容易緊張或著急。
(2)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
(3)容易心裏煩亂或覺得驚恐。
(4)覺得自己可能將要發瘋。
(5)覺得一切都不順利,擔心會發生什麼不幸。
(6)手腳發抖打顫。
(7)因為頭痛、頸痛和背痛而苦惱。
(8)感覺容易衰弱和疲乏。
(9)覺得心平氣和,並且容易安靜坐著。
(10)覺得心跳得很快。
(11)因為一陣陣頭暈而苦惱。
(12)有暈倒發作,或覺得要暈倒似的。
(13)吸氣呼氣都感到很不容易。
(14)手腳麻木和刺痛。
(15)因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惱。
(16)常常要小便。
(17)手腳常常是幹燥溫暖的。
(18)臉紅發熱。
(19)不容易入睡。
(20)做噩夢。
抑鬱或焦慮普遍存在於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病人中。20%~25%的病人有抑鬱或焦慮症狀。
在發現的具有抑鬱或焦慮症狀的病人中,抑鬱或焦慮的診治率低,分別為5.4%~15.8%、0%~5.7%。
%的醫生都曾遇到過因各種軀體不適反複就診,但查無實處的病人,並認為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遇到這類病人,71%的醫生給予口頭教育,僅8.75%醫生認為需要使用藥物。
65%的醫生所在的醫院開設了心理門診,35%的醫生所在的醫院沒有開設心理門診。
有關抑鬱或焦慮診治率低的原因,89%的醫生認為,大眾對該問題認識不足是主因;74%的醫生認為,社會偏見問題不容忽視;也有49%的醫生承認,忽視也是一大原因。
一、抑鬱、焦慮症———無處不在
從上麵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①因軀體不適去醫院就診的病人中,每10個人裏就有2個患有“心病”,但大多數病人和部分醫生對此一無所知。
②在綜合醫院中,80%的“心病”病人未被明確診斷,未得到正確治療,並因此承受著心理陰霾、軀體痛楚的雙重折磨。
③多種軀體症狀背後可以隱藏著心理問題,但很少有人意識到。
④焦慮或抑鬱可以是軀體疾病的一種直接後果,也可能誘發、加重軀體疾病,並導致常規治療效果欠佳,但很少有人關注。
⑤在治療軀體疾病的同時,病人的心靈更需要關愛,但被許多人忽視了。
⑥心理問題與軀體疾病之間的關係已受到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但這種重視尚顯不足。
如果說,因長期患病引發的心理問題還較易被識別、被診斷的話,以各種軀體不適為“表象”的心理疾病識別起來就非常困難了,稍不注意就會漏診。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心理疾患(抑鬱或焦慮)與軀體不適的關係,掌握早期識別抑鬱或焦慮的方法,以期將抑鬱或焦慮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在以軀體不適為主訴去綜合醫院就診的病人中,近1/4的人伴有心理問題(抑鬱或焦慮),但絕大多數病人和接診醫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存在及其嚴重性,針對性治療更是無從談起。於是,病人不得不被迫承受反複就醫但療效不佳的後果。
二、病人、醫生、社會同努力
針對軀體疾患病人抑鬱或焦慮的高患病率和低診治率,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應加強對抑鬱或焦慮問題的識別和治療,全社會應加強對抑鬱或焦慮現象的健康教育和理解,政府決策部門應加強對精神衛生疾病負擔的評估,合理配置精神衛生資源,改善軀體疾患病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一)保持好心態的“一二三四五”
老張今年60多歲了,人上了年紀,腿腳不靈便,和別人的交往也少了,心情也逐漸變得不好了。老張整天悶悶不樂,子女們很著急,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他找心理醫生“談談心”。
心理醫生和老張聊了一番以後,發現他並沒有什麼問題,隻是不知道老年“心理養生”的方法。於是,就將一個能幫助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態的“一二三四五”口訣告訴他,並解釋其中每一條的含義,老張覺得醫生說得有道理,回家後就一項一項的落實。半年後,老張高興地打電話給心理醫生,說他現在已經完成換了一個人,真正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享受老年生活。他還說,他會將這一口訣轉述給周圍的老年人,讓他們也能從中受益……下麵就是“一二三四五”心理養生口訣,老年朋友們若能照之去做,都會像老張一樣從中獲益。
1.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
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健康是老年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要享受生活就必須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本來就是一種享受,身體不好,就會影響保持良好心態的態度,也會使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當然,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講是相對而言,即使患了某種疾病,如果能正確看待疾病,保持好的心態,不讓病情變重,也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表現。
2.二個要點———瀟灑一點、糊塗一點
(1)瀟灑一點:
是指在生活中能更自然一點,更自由一點,更隨心所欲一點,努力做到言談必由衷,舉止必由行,衣食必由所好,去從必由所得,總之,不要把自己用框框限製起來。
(2)糊塗一點:
講的是把人生的一生看得更透一些,對人寬容大度,襟懷坦誠,對事少計較,使自己的心態由混濁到淡泊,由嘈雜到寧靜。糊塗一點,就少一份困擾自己的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3.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
(1)忘記年齡:
就是不要總想著自己已經過了耳順之年了,要甩掉由於年事已高而帶來的心理負擔。值得指出的是,老年人不要老是抱怨自己老了,那樣實際上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2)忘記疾病:
就是不要被疾病所困擾,弄得惶惶不可終日,有病是自然規律,疾病也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接受人生,同時就要接受疾病;享受生活,也包括在疾病心態下對疾病的恰當治療和對生活的恰當安排。患病是常事,但是從一定意義上又可以說人生難得一病,因為病了才更知道健康之可貴;經過疾病的折磨之後,才會懂得那些平日極易被視為平淡的、缺乏激情的普通生活是非常難得的。
(3)忘記恩怨:
人生活幾十年,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恩怨。心中藏有深深的恩怨,胸中必有極強的憤懣,而憤懣蓄之既久,必造成心理和情緒失衡甚至釀成大病。
4.四個有———有老窩、有老伴、有老底、有老友
(1)有老窩:
是人到老年之後,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當盡量有一個純粹屬於自己(當然包括老伴)的家。老窩者,老人之窩,容得下老的習慣,容得下老的興趣,容得下老的交往。
(2)有老伴:
是指人到老年,少不得老夫老妻。老夫妻可以牽手而行,同舟共濟。
(3)有老底:
是指老年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個人經濟實力作為保障,除了每月的收入之外,還要有一點積蓄以備急用。
(4)有老友:
這是老年所最不可缺少的情感和心理的寄托之一。人到老年,思維沒有停止,情感沒有凝固,仍需要有經常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在這個時候的朋友,已成為精神的相互撫慰和相互支撐的支柱。
5.五個要———要跳、要俏、要嘮、要笑、要掉
(1)要跳:
就是要經常運動。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使自己感到充滿活力,增強生活的信心和樂趣。
(2)要俏:
就是要講究一點衣著穿戴,講究一點自身形象的美化。穿著打扮美一些,得體一些,自己心情也好,別人也會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3)要嘮:
就是要尋找機會和話題盡量多說話。從生活的角度講,說話就是大腦的運動,這對於預防大腦的老化有極大的好處。從生活的角度看,多與家人和朋友嘮嗑、交談,就能創造活躍有生氣的生活氛圍,減少老年時期的孤獨感和寂寞感。
(4)要笑:
這不僅指要盡量保持一種高興、愉悅的心態,而且指每天都要創造機會笑幾回。
(5)要掉:
主要是針對原來曾經身居高位,擔任一定領導職務或手中握有較大權力的人說的。通俗一點講,就是要自我掉價,學會和習慣於過常人的生活。其實所謂自我掉價,更準確地說是自我回歸,回歸到老百姓的位置上來。做到了這一點,可增加老年生活的內容和樂趣,使人格得到淨化和升華,養生之道在這裏同時也成了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