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題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是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抑鬱症對自己、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下麵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1)做事情缺乏興趣或樂趣。
(2)心情消沉、鬱悶、或者心灰意冷。
(3)食欲欠佳或食量明顯增加很多。
(4)入睡困難或者睡覺後容易醒、或者睡眠過多。
(5)常常感到疲憊不堪或者無精打采。
(6)缺乏自信和成就感,認為是自己毀了自己或自己的家庭。
(7)在看書、看報紙、看電視或跟別人談話時很難集中注意力。
(8)心情煩躁不定,坐臥不寧。
(9)行動遲緩,說話緩慢,甚至旁邊的人也注意到這些失常行為。
(10)在最近兩個星期內產生輕生的念頭或者采用某些方法來傷害自己的想法。
以上10項中存在5項,並且其中包括第1項或第2項或第1項、第2項兩項都有,這些表現的持續時間有2周,就要懷疑有抑鬱症的存在。需要到專門的醫院或心理谘詢機構進行谘詢、診斷。
早在20世紀70年代,醫學界就已提出:現代醫學應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就是說,現代醫學不僅要關注軀體疾病,更應關注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轉眼30多年過去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因心理因素導致的軀體疾病越來越多,心理因素對軀體疾病轉歸的影響也日益突出,但這一問題卻遠未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
生活實例一:夫妻胸痛的故事
這是劉教授於數年前接診過的一對夫妻胸痛病人。
丈夫55歲,是一家公司的銷售員,人偏胖,除血壓略偏高外,身體還算健康。妻子54歲,是一名營業員,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但發病前血壓、血糖都控製得不錯。他倆的病情非常相似———劇烈胸痛,日益加劇,先後看過多次專家門診,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用藥無數,均無濟於事。漸漸地,丈夫越來越急躁,妻子越來越沉默,兩人吃不下,睡不著。後來,在一位心內科專家的建議下,他們找到了劉教授。劉教授首先接診的是丈夫,在與病人的交談中,他明顯感到了病人的焦慮,更讓他吃驚的是,病人的胸前竟貼滿了消炎止痛膏!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胸痛難忍,怎會如此?然而,病人的一大堆檢查報告卻未提示其有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肌缺血或胸膜炎等問題,根本無法解釋劇烈胸痛的原因。
通過耐心細致的交流,劉教授終於找到了病人胸痛的真正原因,原來發病前三天,病人的嶽父突發心髒病去世,一連幾天晚上,他都夢見死去的嶽父對他說:“你才50出頭,太年輕了,千萬不要這麼早來找我啊……”醒來後,他越想越怕,並開始覺得心髒不舒服,後來漸漸變為胸痛,並日益加重。妻子的情況與丈夫如出一轍,隻不過丈夫表現為焦慮,妻子表現為抑鬱失眠,興趣減退,甚至還流露出自殺的念頭。
生活實例二:事業不成,腸胃也“落井下石”
金先生今年35歲,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策劃總監,平時工作非常忙。在他看來,創作靈感是越多越好,吃飯則可有可無。
時間久了,胃病便找上門來了。前年冬天,他去醫院做了胃鏡,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吃了些藥後,胃病就沒再犯過。
可最近幾個月,金先生的胃病又犯了,吃點東西就覺得脹,有時還會惡心、想吐。他上網查了些有關胃病的資料,誰知越看越覺得自己的症狀像胃癌,連忙去醫院檢查:做胃鏡、查B超、驗血……能做的檢查全做了一遍,均未發現異常。用了些藥,也不見好。金先生想:我明明這麼不舒服,怎麼會查不出病來呢?莫非是得了絕症,醫生瞞著我?我一定是沒救了!金先生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有道理,便不再繼續看病,整天窩在家裏,班不上,飯也吃不下。當他被家人強行拉去張教授那兒看病的時候,已經虛弱得連路都走不動了。
從病人家屬提供的病史和病人無助、無望的表情中,張教授察覺到了隱藏在胃病背後的東西。撇開病情不談,張教授和金先生拉起了家常。慢慢地,金先生向張教授吐露了心聲:三個月前,他所在的公司人員大調動,他的職位被一個有“後台”的年輕人搶占,他也突然毫無緣由地被降為普通職員。
巨大的心理落差令他感到難以承受,不但覺得沒臉見人,而且心有不甘。漸漸地,他的胃病又犯了,且日益加重。去醫院看病,明明有病,卻偏偏看不出個所以然,用藥又沒效果,前途沒了,身體也完了,人生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生活實例三:失眠半年,原來是“心理感冒”了小美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神經內科的一個老病號。半年前,她患了失眠症,輾轉就醫,看過很多專家,不得不依靠安眠藥勉強度日。當她找到郭教授的時候,已經瘦得不成樣子,眼圈發青,目光呆滯,根本不像一個才20出頭的小姑娘。
“知道晚上睡不著的感覺有多恐怖嗎?躺在床上,雙眼盯著天花板,四周一片寂靜,隻聽得見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聲,仿佛整個世界都拋棄了我。坐等天明的感覺,非常淒涼。”小美一口氣把話說完,接著便低下頭,不再言語。“跟我說說你病前的情況吧!”郭教授的話讓小美一愣:“看過這麼多醫生,還沒有一個人問過這個問題呢!”她抬起頭,回想起半年前的那段往事,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淚。
“你的病可以治!隻要你按我說的做。”張教授的話就像是一針強心劑,讓金先生看到了希望。
“半年前,我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工作很忙,經常出差,一天早晨,正在北京出差的我,接到爸爸的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哽咽地說,孩子,你媽媽突發心髒病,快不行了,你快點回來,見媽媽最後一麵吧!當時,我一下子懵了,可當時我手頭有個合同必須簽,否則公司將損失一大筆錢。怎麼辦?我左右為難。最後,我做了一個讓我終身遺憾的決定:先簽合同,隨後飛回武漢。然而,就在我心急如焚地走出天河機場的時候,手機響了,爸爸說,媽媽已經去了……到了醫院,爸爸說,媽媽走的時候一直在叫我的名字,她不舍得走……太平間裏,我抱著媽媽冰冷的身體,放聲大哭……媽媽走了,似乎把我的快樂也帶走了,我辭了工作。之後,我便失眠了,整夜整夜睡不著。後來,我開始吃安眠藥,從一片,兩片增加到五片、六片,從國產的地西泮(安定)換到很貴的進口藥,但效果越來越差,我想我快死了,我想媽媽,想去陪她……”
抑鬱症———21世紀的隱形殺手
當您享受幸福生活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這是因為我們都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一個健康的大腦。但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常有痛苦的內心體驗,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消極悲傷的人”。
他們可以無原因地突然變得疲乏無力、懶散無能,甚至連簡單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作業或做家務亦難於應付;一向勤快工作的人,會感到上班是一種負擔,畏懼工作;重點中學的高材生,會感到自己學習無能,上課無精打采,作業無法完成,悲歎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一向外向樂觀合群的人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笑,見人避開。
有些人焦慮不安,一籌莫展、自責自卑、惶恐不寧、坐立不安。有些人意誌消沉、無信心、無活力、無愉快感,感到萬念俱灰,沮喪、憂愁。
有些人消瘦、性欲低下,整天有各種苦惱悲觀的想法,無法排解,甚至會萌生強烈的“生不如死”的消極自殺念頭和言行。
抑鬱是用來形容相當常見的心情的一個字眼。每個人都有感到厭煩、悲傷或絕望的時刻。但是,當這些情緒開始揮之不去而且影響我們生活的時候,就必須嚴肅對待了。
一、“痛在身,傷在心”
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國外有學者報道,以心血管病為主訴的病人,在排除器質性疾病或雖有疾病,但症狀與客觀檢查結果明顯不符時,宜優先考慮是否為焦慮或抑鬱所致。
心內科病人抑鬱或焦慮的發生率在半數以上,但高達99%的抑鬱或焦慮病人僅因軀體不適就醫。如果沒有及時識別,將導致嚴重後果。這正是抑鬱症的一些表現。有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懶、呆、變、慮、憂”。
21世紀的到來,社會劇烈變革,經濟迅速發展,使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危機增加,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抑鬱症成為當前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目前其患病率占世界人口5%左右,而自殺率高達12%~14%,所以稱它為“隱性殺手”。
焦慮症常有明顯的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症狀,常表現為胸悶、胸痛、氣急、心動過速伴肢體發麻、出汗發抖、頭暈、惡心、失眠等,抑鬱症常表現為疲勞、精力減退、興趣缺失、失眠伴胸悶、氣急,甚至有絕望感。有些病人往往會反複說他的症狀,不厭其煩,多次到“好醫院”,找“好大夫”,要“好藥”。
(一)綜合醫院抑鬱或焦慮症的識別
一般來說,抑鬱或焦慮在內科病人中有以下幾種表現:
胸痛、高血壓、氣急、心慌、心動過速、出汗、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和心律失常等。
(1)消化科:
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疾病占本係統所有疾病的40%以上,近年來有逐步上升趨勢。在消化內科門診,經常可以遇到一些因種種消化道不適(如納差、腹脹、腹瀉等)反複就診但查無異常的病人。但若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在這些病人中,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消化係統的運動和分泌功能易受內外環境刺激及情緒因素的影響。當人處於焦慮、緊張時,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多,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黏膜損傷,當人處於憂鬱、沮喪、悲傷時,胃血流量、胃酸分泌均減少,胃運動減弱,長時間停留在胃內的酸性食物也會損傷胃黏膜。
(2)神經內科:
大多數抑鬱或焦慮症病人以頭痛、頭暈、失眠、疼痛等不適就診,醫生首先會排除有無某種軀體疾病,也有一部分抑鬱或焦慮症病人被漏診或誤診。
一般來說,抑鬱症病人因生命功能抑製,除會表現出“三低”(情緒低落、興趣與快感喪失、容易疲勞)和“六無”(無趣、無能、無助、無望、無意義、無價值)外,焦慮或抑鬱症病人還有5大特征:
①反複就診。
②全身不適,如失眠、頭暈、頭痛等。
③反複進行各種臨床檢查,皆無異常發現。
④過分關注自己的病情。
⑤曾用過多種常規治療藥物,但效果不佳。
(3)呼吸內科:
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有意通氣綜合征”表現。
(4)腫瘤科:
20%~45%癌症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階段發生重度抑鬱和(或)廣泛性焦慮障礙。
(5)風濕科:
廣泛小關節疼痛,曾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20%有抑鬱或焦慮狀態。
(6)內分泌科:
不少內分泌科障礙病人有抑鬱症狀,甲狀腺功能低下、希恩綜合征病人中有30%~50%有抑鬱表現;而甲狀腺功能亢進、庫欣病、糖尿病病人中,也有20%~40%的抑鬱表現。
(7)婦產科:
更年期抑鬱是特殊的抑鬱表現,病人兼有抑鬱和焦慮。
(8)門診:
反複多次就診,全身不適,主訴中,往往有多係統症狀同時出現;反複進行各種檢查,結果往往陰性;曾經使用各種常規治療藥物,效果往往不佳;常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各類神經官能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二)什麼是抑鬱症
1.醫學上的抑鬱症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大約每隔40秒鍾就有一個人自殺,而自殺者中有70%的人有抑鬱症。
抑鬱的臨床表現和許多內科疾病相似,所以很容易被忽視。
得了抑鬱症的人經常胸悶、心慌,特別容易疲勞,休息也不能緩解。還有失眠、早醒、頭痛、背痛等各種軀體疼痛,腹脹、便秘、腹瀉、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去醫院做了一係列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器質性疾病。很多人長期服用各種鎮靜催眠藥物、止痛藥、中草藥以及各類保健品等,這些症狀卻很難得到改善,天長日久,就成了“心病”,病人的心情因此變得十分糟糕。上述各種症狀也逐漸加重,工作、學習乃至生活能力急劇下降……病人和家人都已習慣於這些診斷:“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功能性腸胃病”、“神經官能症”。
真的是這樣的嗎?事實上國內外專家已經證實“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病人有80%處於抑鬱狀態,而“神經官能症”病人中有60%以上符合抑鬱症的診斷。
2.名人的抑鬱症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抑鬱症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疾患。權威人士估計,抑鬱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約為6%以上,在我國,對抑鬱症的發病尚無精確統計,但也已經成為不容疏忽的問題。
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有影響的自殺事件已引起醫學專家的高度重視。
在人民網的健康欄目曾經登過這樣一件事:1995年12月某大公司一位副總經理突然在家跳樓自殺,消息傳出,眾人皆驚。事後查明,這起悲劇的原因是這位副總經理不敢正視抑鬱症造成的。這位副總經理在自殺前3周,發現自己的情緒無任何原因地低落下來,感到疲憊不堪,做什麼都力不從心,看什麼都煩,有時候甚至莫名其妙地想到死。他懷疑心理上出了問題,偷偷到心理科谘詢。醫生經過檢查及心理檢驗確認他患有抑鬱症,勸他住專科醫院治療。由於社會上對心理疾病存在誤解和偏見。他不敢公開自己的病情,便向總經理提出休假。總經理考慮他工作太累,便同意了,可就在批準的當天,他覺得總經理看出他“沒用了”“一切無可挽回”,回家後便跳樓自殺了。
很多抑鬱症病人不能正視該病的原因有三:
(1)不認識抑鬱症:
現代社會節奏快,生活緊張,競爭激烈,如下崗、就業,升學、離婚等引起的心理緊張的事件不時發生,家庭生活也因為“上班各忙各的,下班各顧各的”而受到影響。人們常常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低落、內心抑鬱等情緒變化不以為然,即使情況相當嚴重時也想不到是抑鬱症。
(2)不敢正視抑鬱症:
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不能像對待生理疾病那樣客觀地看待心理疾病,對心理疾病的病人存在偏見,病人意識到有心理疾病也不願意就診,甚至羞於承認自己或家人有抑鬱症。這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耽誤了治療時機,極易導致不良後果,甚至會釀成悲劇。
其實,如果那位副總經理能遵從醫生的建議,及時進行專業治療,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前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知名主持人崔永元也得了抑鬱症,因為他的勇敢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敢於站出來坦言:我曾是抑鬱症病人……我曾怎樣受到疾病的折磨……在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怎樣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來。他這一次“實話實說”,為我們捅開了抑鬱症這層窗戶紙,讓我們敢於正視這早該正視的疾病,也為數以萬計的病人正了名———他們是疾病病人,他們的痛苦應該被理解,他們不隻需要藥物治療,更需要人們,尤其是親人朋友的關注與支持。
6年5月初,中央電視台以此為題做了一次專訪。崔永元在節目中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大家:確實有這樣一種病,希望大家能知道,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得了這種病,希望你不要歧視他,應該鼓勵他去看專科醫生,醫生可以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好多名人,比如海明威、川端康成等著名的文學家等都是因為患抑鬱症而自殺的。事實上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都患過抑鬱症,他們表麵上充滿成就的一生,也是一邊竭力把抑鬱症隱藏起來,在它的陰影下掙紮的痛苦的一生。狂躁或傷感的情緒不斷侵襲他們的心靈與肉體,卻沒有醫生的幫助,因此,很多人在同抑鬱症的角鬥中,以慘烈絕望的方式揮別生命,給人們留下了許多懸念與遺憾。
根據醫學界的資料顯示,以下這些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們的離世也很有可能與抑鬱症相關。這都是曾經顯赫一時,為千萬人矚目的名字:趙匡胤、茜茜公主、林肯、丘吉爾、馬克·吐溫、三毛、阮玲玉、瑪麗蓮·夢露、張國榮、舒曼、顧城、戴安娜……
3.生活中的抑鬱症
據保守估計,世界範圍內有數千萬人患有抑鬱症,13%~20%的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抑鬱體驗。在因為身體疾病看醫生的病人當中,有6%以上的病人主要是因為抑鬱問題。抑鬱症通常發病年齡以20~40歲為多見。1999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關於世界精神保健的戰略研討會上,有關專家預測,在今後20年,抑鬱症將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二類常見疾病!抑鬱症給病人及家屬心理上造成的痛苦難以用語言描述,它直接導致病人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的下降,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抑鬱症偏愛女性,女性病人是男性的2倍。
90%以上的抑鬱症病人都存在這種情緒體驗:可從心情不佳、心煩意亂、苦惱、憂傷發展到悲傷絕望;麵部表情頗具特色,緊鎖眉頭,目光黯然無神,凝視地麵,衣著隨便,不修邊幅,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外界任何事情,如老朋友重逢、晉職加薪,都不能改變這種抑鬱情緒。也有少數病人並無情緒低落的體驗,而是表現為軀體方麵的不適,這更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抑鬱症病人常顯得疲乏無力、精力不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此時病人雖知道應該做什麼、怎樣做,卻感到無能為力,力不從心。工作上拖拉、積壓、效率下降,生活上懶於操持家務,不能振作精神,越來越沒精打采,尤其是睡眠出現障礙:
早醒,一般比平常提早一小時,醒後再難入眠,此時心情為一天的最低點,稍後逐漸好轉;也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有的則表現為睡眠不實,甚至還有表現為睡眠過多。雖表現各異,但共同點是醒後仍感精力不足、疲乏無力、委靡不振。大多數病人還表現為食欲下降,沒有胃口,故而麵容憔悴,體重下降。
患有抑鬱症的病人一般不願意麵對鏡頭,不願意接受采訪,絕大多數病人的躲避其實在於:他們自己已經將抑鬱症等同於精神分裂症那樣的精神病,承擔著因對精神疾病具有偏見而帶來的種種苦惱。
為什麼抑鬱症患病率會這麼高?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多方麵的,普遍認同的有:除了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關係。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多,遭受挫折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抑鬱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現在的情況是:80%左右的病人是在病情比較嚴重時才第一次從醫院那兒知道什麼是抑鬱症,以及哪些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大量的病人處於那種未診、未治,或者是去非專業的機構看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治。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崔永元這種現象,情況有了很大改觀。在我們的社會中,希望小崔現象能對抑鬱症的治療起到促進作用。
二、“墨鏡看天氣,即使有太陽,也灰暗陰沉”
經過以上介紹,朋友們已經了解到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且危害巨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來判別一個情緒低落的人是不是已經患有抑鬱症呢?
(一)揭開抑鬱症的麵紗———抑鬱症種種表現抑鬱症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壓抑、鬱悶或沮喪,多疑、心煩、焦慮、自卑、怕見人,整日愁眉苦臉,容易哭泣,言語減少,思維遲緩,常伴有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重型抑鬱症病人會出現悲觀絕望,自卑自責,幻覺妄想,食欲變差,體重銳減,性欲缺乏,並伴有嚴重的自殺傾向。事實上抑鬱症並不僅僅涉及情緒,而是一個“全身性”障礙,它對軀體和心理都具有極大的摧殘性。抑鬱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麵的症狀。
1.情緒表現
情緒症狀是抑鬱症最顯著、最普遍的表現。抑鬱症病人的情緒症狀主要包括兩個方麵:心情抑鬱和興趣的消失。
(1)心情抑鬱:
抑鬱症病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無助和絕望,如果讓抑鬱症病人描述他的心情,他會用這樣的字眼:“悲哀、無助、絕望、孤單、不幸、垂頭喪氣、無價值、丟臉、悶悶不樂……雖然抑鬱症病人的基本情緒是抑鬱,但他們的抑鬱情緒也會隨著每天的事情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天裏也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