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用點手腕——做人不要太老實(2 / 3)

這就需要我們對我們社會運行的真實現狀有一個客觀的審視。可以說,現實並不理想,因為人本身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無論在什麼時代,在什麼地點,社會上總存在著大量超出正常狀況的爭取私利的情況,並且他們往往又能取得成功。這些現象,從短期來看是不道德的、反進步的,而從長期來看又為我們社會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動力,因此是難以根絕的。現在,世界上還不存在這樣一個組織或群體,它可以徹底貫徹某種公正的原則。

麵對如此無情的現實,老實人該怎麼辦?是忍氣吞聲呢,還是奮起一搏呢?筆者認為,當然是要扼腕而起,堅決捍衛,絕不無原則地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老實人應該衝破自己的那種僵化靜態的道德觀,真正認識到,確保自己的分內利益,是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它不但有利於老實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對社會公正法則也是一種切實有力的支持和維護。隻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隻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為的後果做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那方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犧牲品,敢於去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那麼,壞人就會無利可爭、無食可奪、無機可乘、無利可圖,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假公濟私了。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天下才會更加太平,社會才會更有秩序,老百姓才會活得更加心情舒暢。可以說,確保自我正當利益的實現,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奉獻。

要勇於賺取錢財

很可能在童年時代,老實人就被灌輸過這樣的思想:“金錢買不來真正的友誼。”在一定意義上,此話不假。但金錢能夠使你有條件、有機會參加各種有趣的娛樂活動,住在想住的地方,從而給你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機會,開辟結交新朋友的天地。

孤獨困擾著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有充裕的錢,他們就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和他們的同齡人廣泛接觸。年輕人似乎沒有那麼孤獨,但金錢為他們提供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也會使他們結識中意的朋友。

金錢能增加人的自信。再沒有比腰包膨脹更能使人放心的了,或者銀行裏有存款,或者保險櫃裏放著熱門的股票。無論那些對富人持批評態度的人如何辯解,金錢的確能增強人的自信心。實際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告訴我們,隨著一個人財富的增長,他的自信心隨之增強,此所謂“財大氣粗”是也。有人曾評價說:“錢好比人的第六感官,缺了它,你就不能更充分地利用其他的五個感官。”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形象地道出了金錢對消除貧乏感覺的某種作用。

口袋裏有錢,銀行裏有存款,會使你更加輕鬆自在,你不必為別人怎樣看你而過多憂慮。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沒有關係,你可以很快找到新的朋友。

你不必為幾百塊錢的開銷而操心,你可以瀟灑地逛精品市場,自由地出入大酒店。

一些知名的富翁,如著名僑商陳嘉庚、香港船王包玉剛等人,都曾投入巨資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從幫助缺乏資金的事業和窮人中得到滿足。把你辛辛苦苦賺到的錢拱手送人似乎是愚蠢之舉,但當為一項公益事業做貢獻時,你得到的是莫大的快樂。

為有益的事業捐款,你永遠不會為此懊悔。給予可以彌補你內心對某些事的負罪感。有人或許會批評這種用金錢換取人生平和的做法,但這種慷慨給予行為的實際結果是有益於社會的。

許多老實人常常批評金錢的追求者,說他們是自私。然而,不能否認,金錢是世界前進的原動力之一。不要忘記,正是美國巨富洛克菲勒先生捐出了一塊地,使之後來成為聯合國的所在地。沒有巨大的財富,很難以想象會成就這樣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那些為自己創造財富的人,隻要手段是正當的,無論其財富多少,都是無可指責的。

所以,不要去理會那些批評者,去追求財富吧!去創造財富吧!請永遠記住:在你創造財富的同時,你也幫助了周圍的人;在賺錢的過程中,你也為別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在你花錢時,你給別人提供了工作的機會。因此,不要為賺錢或花錢而感到害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永遠充滿生命力的真理。

不要隨便討厭別人

老實人特別容易討厭別人,覺得別人虛偽、矯情、功利、庸俗,是道德不好的人,而且他們還常常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別人總是跟他們有意作對。所以,老實人的情緒比較低落,態度比較悲觀,好生怒氣、怨氣、不平之氣。

難道生活就真的那麼不公平嗎?絕對不是,問題往往出在一個人的主觀態度上。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哭,它就會對你哭,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老實人容易討厭別人,跟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很大關係。

道德是我們社會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老實人的問題就在於把道德看作是社會和人生的全部。他們總是戴著道德的有色眼鏡去看人看事,而現實中的人又總是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瑕疵,於是老實人就覺得接受不了,覺得別人都太庸俗、太勢利,心中產生排斥情緒。事實上,在老實人的潛意識中,他是把自己看成是道德的化身了。這樣一來,凡是自己看不上、合不來的人就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極端的道德感會使人變得褊狹和冷酷,這種心態轉化為行動,就會使人開始厭惡別人,離群索居,不願與人交往。

另外,老實人比較脆弱。老實人比較自尊,好麵子,由於過分敏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常常覺得別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所有人都對他不友好。老實人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往,在各種場合都受到冷落,不能夠分享到團體的快樂;這時,他們就容易產生其他人有意在孤立自己的想法。此外,做事由於不講究方式方法,原則性太強,往往是好心沒有好報。他們不願意從自己的方麵尋找原因,而是把原因一股腦兒地歸結為其他人的道德不好,這樣,他們就更容易討厭別人了。此外,老實人往往屬於弱勢群體,而他們又總是希望人與人之間絕對的平等,一旦不能實現,就容易對別人產生失望、怨恨的情緒。所有的這些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神經過敏、過於脆弱所致,如果他們的心胸能夠再寬廣一些,他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帶著敵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讓人討厭,生活中還是到處充滿陽光的。

掌握各種人生的技巧

老實人以一種教條化的方式堅持和貫徹道德標準,對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態度。他們往往不能認識到這樣的事實:適當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老實人堅持原則,認為道德是至高無上、不可違背的,這在一般意義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道德的目標和長遠的利益並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經曆曲折才能夠企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保存自己,學會融入現實,學會以一種策略的方式來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運用一係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要不可避免地與道德標準相背離,老實人也正是因此而對技巧和手段持一種激烈的否定態度。

這是老實人的一個認識誤區。他們其實是在以一種機械的、教條的方式來堅持道德標準,他們不懂得以一種辯證的、曆史的眼光來對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在老實人看來,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對立的,他們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手段和技巧,雖然從一定時間和一定角度來看有悖於道德準則,但卻是實現道德目標所不可少的條件。

這個道理聽起來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麼可能產生道德的結果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戰爭”這個人類現象:大家都知道,戰爭殘害生命、毀滅家園,給社會的生產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們的共同要求。但是,當邪惡勢力肆虐,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和平的手段又無法取得成效時,我們隻能采取戰爭這一惡的手段來維護和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你能否認戰爭有時具有合理的價值嗎?

道德標準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要想實現它,必須首先要將之落實為一係列具體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些具體的目標,又必須紮根於客觀的現實當中。而現實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須要學會容忍這種不完美,而且還要學會適應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運作法則,因為如果我們不能融入現實,那麼也就無從談起改造現實,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這種“美好”轉化為現實,在現實中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要首先遵守社會的運作法則,理解並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處世技巧。老實人往往從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實際中的有效性出發來評判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態度,自然不會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結果,他們所經常談論的群體規範,不過成了“空中樓閣”“水中明月”。一分實幹抵得上十萬句的清談,一個有用的技巧要比十個無用的原則更有價值,老實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使自己變成了對現實無能為力的人。他們往往是最想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事實上又常常是貢獻甚微的一群人,這是很可悲的。奉勸老實人一句,社會最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清談家”或“道德家”。

要啟發對現狀的不滿

這裏所說的不滿,是從積極心態出發而產生的不滿。一個人應該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不僅僅對自己,而且對周圍的世界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