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不會相信,
世上能夠堪稱無敵的人是弱者。
然而事實確實如此,在強者的世界裏,
他們互相侵害、消耗,
他們得到的多,失去的更多;
而弱者卻恰恰相反,
他們失去的少,得到的卻更多。
談起生存能力,
唯有弱者才堪稱“無敵”!
弱者並非真的軟弱,而是懂得示弱,以退為進。正是這些被強者們鄙視的人群,卻能夠很順利地生存下來,並取得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大家都聽說過達爾文的進化論,簡而概之就是一句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適者就一定是強者嗎?
我看不然,恐龍何其強大,曾經稱霸地球達1.6億年之久,無任何生物能與其抗衡,結果卻落得種族滅絕的下場。反而是弱小的蜥蜴能生存至今,不為其小其弱,乃是有強大的適應能力。不管敵人多麼強大凶悍,它都可以隨環境變化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膚色:在黃土地上,它的顏色是黃褐色的;在草叢中,它的顏色則是綠色的……
蜥蜴變色是本能,而人在職場中、生活中要能如魚得水,立於不敗之地,也要不停地適應。適應不是一味充強裝能、炫耀才技,真正的成功者永遠都是弱者。
弱者知道自己處境艱難,生存不易,成功難得,所以他會低調行事。正如兵家鼻祖孫武所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善用兵者隱其形,有而示之以無。”示人以弱,方能不招人妒忌,化解各方敵意於無形之中,才能成為最後的成功者。
弱者不弱,在於能示人以弱。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老子和莊子的思想裏就始終貫穿著這條主線,即“弱者生存”。例如,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天下至弱,遇石石穿,遇火火滅,看似柔弱不堪,實則至剛至強。
示弱之道,在於藏、讓、忍。善藏者會隱藏自己的目的和感情,展示給別人的是自己的不堪、無奈和不知所措,將自己的缺點不足和表麵的無能透露給他人。
正如明朝大臣徐階(1503~1584),他入閣後沒有像楊繼盛那樣直接彈劾大奸臣嚴嵩,因為他知道在當時嚴嵩正獲皇帝寵信,所以一旦出手,就一定要讓嚴嵩沒有翻身的機會,否則不但達不成目的,反而會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他選擇了“藏”,隱藏自己的真心和目的,假意侍奉嚴嵩,即使同為宰輔,17年間也從未違背過嚴嵩的意思,並將自己的孫女嫁與嚴嵩的孫子,忍辱負重,藏忠示奸,終將嚴嵩扳倒,成為一代名臣。
善於謙讓的人,就是會不爭的人。如老子所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是典型的“居後不爭”的態度,意在讓人不要太鋒芒畢露,應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抱定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效果。
提到“忍”字,不免讓人想起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將軍韓信。當年的“弱”草民韓信忍了當年的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後統率千軍萬馬、決定楚漢相爭勝負的齊王韓信。然而西漢建立之後,作為開國功臣之一的韓信又是因為太過鋒芒畢露,不知收斂,最終落得個死於女人之手的下場。曆史就是這樣無情地告訴我們,能忍一輩子的人才是大贏家,就如漢初時的另外一名大將張良,他功成名就後就退隱山林,身後榮耀令人欽羨。
借用孔聖人的一句話,就是“弱者無敵”。無敵的手段不一定是非要把自己變成強者,而是要學會如何將自己置於生存弱勢的位置,盡可能適應環境變化,采取適當“示弱”的辦法,以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曆史上,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示弱”過,越國被吳國打敗後,勾踐為了保存實力,向吳國稱臣乞和,給吳王夫差吸瘡以示弱。戰國時期的大軍事家孫臏“示弱”過,他命令齊國軍隊逐日減少灶的數量,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通過這種方式示弱,以麻痹魏國軍隊。漢朝的劉邦皇帝也“示弱”過,在鴻門宴上,他為了活命,借機從宴席上尿遁。最終他們都成功了,這也足以說明“示弱”是一種鬥爭的策略,是將弱勢扭轉為強勢的有效手段。
所以說“弱”並不可怕,正是因為他們弱,才沒有招來別人的妒忌,才沒有被無處不在的敵意包圍。事實上最可怕的是外強中幹、狐假虎威。就像牆根下的灌叢和苔蘚,門前的樹木成材之後都被砍光了,而它們卻都還在,因為它們“無用”,不招風,它們與世無爭,所以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