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知人的難處,最難的是辨別真偽(1 / 1)

每當烏雲大作,

雷聲陣陣,就表示大雨將至。

同理,當一個人撒謊或者有所意圖,

他的體表、神態也會異於平常。

這就是我們識人的“天氣預報”,

了解這些,就能善知人心。

不知人心者處處碰壁、被動、吃虧,知人心者卻能遊刃有餘、占盡上風。然而世上最難的事便是知人心。如何知人心?知人心應從何做起?了解這些常識,或許是我們極好的開端。

一個人微笑並不一定代表他真的快樂,同樣,一個人哭泣也可能包含有多種信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並不隻是通過哭和笑來表現,所以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談何容易!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裏,鄒忌的妻子、小妾以及有求於他的人都認為城北徐公不及他美,鄒忌開始時相信了,但是次日見到徐公,才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一個人在你麵前展示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說的也未必是真心話。

國主用人也是如此。孟子教梁惠王識人之法,特告以“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恭維也好,謾罵也罷,人們有時會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出言行不一的事來。可見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多麼不易,如果我們隻根據一個人一時的言語行為去判定一個人,是很可能偏離真相的。

有人說我們可以采用“聞聲識人”的方式來認識一個人。例如通常語速快的人性格比較外向,思維敏捷;語速慢的人大多溫柔善良,為人寬厚仁慈。另外,當人們憤怒時,說話的音量就會變大,而說話有氣無力則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心情沮喪。然而這種識人的方式需要聽者認真分析,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相國子產外出視察,突然聽到從遠處傳來婦人悲痛的哭聲。隨從們看著子產,等候他下令去救助那位痛哭的婦人,不料子產卻下令拘捕那位婦人。隨從們都很納悶,不解地看著子產。子產說:“那婦人的哭聲沒有哀痛之情,反而有恐懼之意,我懷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也證實了子產的判斷,原來這位婦人與人通奸,謀害了親夫。

子產正是憑借其超常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才聽出婦女哭聲中的隱蔽內情。然而,聞聲識人隻是一種輔助工具,要想從一個人的聲音中獲取重要信息,需要我們掌握很多技巧。

孔子曾經說過,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要難。因為天有春夏秋冬,一目了然。而人呢?人世險惡,笑容的背後可能就是奸計,尤其是從自由單純的象牙塔到複雜險惡的社會,麵對爾虞我詐的職場,我們一時間很難分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麵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人們選擇用“麵具”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這隻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方式,無所謂對錯。關鍵是我們自己不要被這些麵具迷惑,並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識別、洞察表象後的本質,從而決定我們的行為,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