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車裂了荊軻的屍體後,餘怒未息,馬上派老將王翦為主將,以辛勝為副將,率二十萬大軍、戰車八百輛進攻燕國。
趙王遷被秦軍俘虜後,公子嘉逃到代地上穀,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力抗秦。
當王翦、辛勝率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前來時,燕代聯軍十二萬人已經背靠易水列陣,兩軍相距不遠,顯然可以互相策應,如左右手一般,攻燕則代援,擊代則燕助。
燕代聯軍背水列陣,沒有退路,勢必有一場血戰、惡戰,盡管秦軍以驍勇善戰著稱,也不免個個膽寒。
常言說,打仗時楞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如今燕代聯軍采取的就是拚命戰術。
秦軍是長途跋涉,遠離後方,唯一有利的條件是人數占優。
易水西岸霎時戰雲密布,劍拔弩張,一場生命大比拚的戰爭一觸即發。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以後,一直奉行按軍功行賞製度,戰時斬一首級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為:一為公士,二為上造,三為簪嫋,四為不更,五為大夫,六為官大夫,七為公大夫,八為公乘、九為五大夫、十為左庶長,十一為右庶長,十二為左更,十三為中更,十四為右更,十五為少上造,十六為大上造,十七為駟車庶長,十八為大庶長,十九為關內侯,二十為徹侯。斬首越多,則爵位越高,而作戰不利者,皆依法當斬,毫不留情。
這,恐怕也是秦軍作戰時之所以奮勇爭先的主要原因。
經過簡短的戰前會議商量後,王翦決定分兵兩路出擊,由辛勝率兵十萬攻擊左路代軍,自己親自率兵十萬攻擊右路燕軍,令燕代兩軍自顧不暇,當然也就無法出援了。
戰場上頓時煙塵滾滾,烈馬嘶鳴,戰車隆隆,喊殺之聲震耳欲聾,兵器格鬥之聲鏗鏘作響。
霎時間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死人無算。
秦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
對於秦軍的進攻,燕代聯軍早有準備,前排陣勢用戰車和大盾設防,內伏持矛士兵和弓箭手,遠者箭射,近者矛刺,機動靈活。
王翦和辛勝連衝了兩陣,不僅沒討到便宜,反而折損了許多兵將,他隻得下令停止攻擊,準備調整布署,調配兵力再戰。
“看來,隻能智取,不可強攻。”於是,他命大軍就地休息。
他派先鋒李信率五千騎兵奔襲燕代聯軍陣地,每半個時辰衝擊一次,可以不必接戰就轉而退回,但務必使燕代聯軍一直堅持嚴陣以待臨戰狀態,讓他們的精神高度緊張。
王翦是秦國著名的常勝將軍,不隻武功高強,謀略和膽識也遠非常人可比。
“申時衝完最後一陣後,馬上回來向我報告!”王翦命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