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兩地相思,愁緒難解(1 / 2)

劉掌櫃拿到話本,發現上麵還有圖畫,書屋無法雕刻,便派小郭到街上找了個擅長陰陽圖章的師傅。

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泡上茶,撫須細讀。

茶館。

帷幕緩緩升起。

老關頭握著驚堂木走上台,掃視下方,突然一愣:“嗬~”

“今天怎麼這麼多人!”

茶館內人潮湧動,座無虛席。

老板精明,前排和二樓設為貴賓區,票價高昂。

後排的椅子密密麻麻,幾乎要堆疊成床鋪。

“老關頭,快講吧!”

“聽完我就去揍茶館老板,再也不來了!”

“擠得我都快窒息了。”

老關頭急忙勸阻:“錘王,可別衝動啊。”

“你家那位,還新得很呢。”

“一拳下去,可就成了別人的了!”

“哈哈!”

全場哄笑一片。

“好!”

“多餘的話不必多言。我們今日直入主題。”

“去月,聊齋先生一卷《醉墨蠻史》,令安南使者顫抖膝下,應天城連慶三日,猶如歡騰的江河。”

“有人效仿昔日北宋開封的風雅,撰寫了一部《應天綺夢錄》。”

“書裏詳盡列舉了應天府的一百零八處勝景,按天幹次序排列,引得眾人競相追捧。”

“但今日的故事,是要揭示這繁華背後的疾苦,應天府的熱鬧僅是冰山一角,大明朝各地仍有諸多不公。”

“我們仍在前行,需持續奮鬥。”

“現在,讓我為大家講述聊齋先生的《琵琶行》!”

“咚!”

醒木一擊,引人入勝。

“有詩雲:

離別酒未滿,淚已先滴流。

廊橋孤舟處,佳人獨立樓。

帆影漸遠去,回首相思濃。

兩地同一愁,此情無處空!”

“此詩描繪的,是愛侶離別的苦楚。”

眾人聞言,皆點頭示意,他們知道孟薑女的故事。

“今日之事,雖不及孟薑女的悲壯,卻同樣深情款款。”

“在大同朝湖廣布政司的江陵府,住著一家世代為匠的人。”

“他姓蔡,家中次子,人稱蔡二郎,承襲父親的手藝,木工技藝超群,鄰裏有需,必找他相助。”

“名聲漸響,連鄰村城鎮的人也慕名而來,蔡二郎的名號傳遍四方。”

“久而久之,他的家產日漸豐厚。”

“一日,雙親商量,托媒為他訂一門親事,對象正是鄰村趙家的五小姐,人們親切地喚她趙五娘。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一切按部就班。”

“新婚燕爾,夫妻和睦,生活日漸美滿。”

聽眾都明白,聊齋的故事往往如此,平靜開場,隨後峰回路轉,緊張升級。

果然,老關開口道:

“可惜,美景不常在,縣衙征召輪班匠戶,蔡二郎名列首位,帶領村中七十八名匠人,要在二月十五日前赴應天府報到。”

“趙五娘對丈夫情深意重,不願他離去。”

“然而,皇命如山,他的叔叔是個世故之人,提醒道:”

“侄兒,你此行千裏迢迢,務必帶上禮物,疏通關係,否則恐怕難以脫身。”

“蔡二郎聽從叔父的建議,帶上了家中積攢的十兩紋銀。”

“但他從未遠離家鄉,怎知世間的繁複曲折!”

“問題就出在這裏!”

“他告別愛妻,與同鄉一同乘舟遠行。”

“趙五娘獨自登上碼頭高樓,遙望遠方,心中滿是牽掛。”

“按理,皇上的命令,輪班工匠一年後即可歸家,可是...”

\"這一晃,便是五個春秋!\"

\"最初,蔡二郎尚會每隔數日寄一封家書,報個平安,順便描繪京都的熱鬧,感歎生活的艱辛,順便索要生活費用。\"

\"之後,他的消息卻如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