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一路荊棘,一路花香:資本市場投資策略(3)(1 / 2)

風險溢價有望下行

首先,改革錦標賽將極大降低風險溢價。我們一直強調,未來拉動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是深度城市化、消費升級和人民幣國際化。而新三駕馬車的構建離不開改革:行政體製改革是其他改革展開的基礎;財稅、金融和要素價格改革是一攬子改革的核心;土地和戶籍製度改革是下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增長動力和活力的關鍵;國企改革事關公平市場環境建立,決定著全社會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最終實現。自貿區建設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各項改革措施的試驗場。在完成這些頂層設計以後,預期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會在年底前後出台。其實2013年以來的反腐倡廉、治理整頓(包括清理影子銀行、地方債務審計等)、規劃設計等工作,都是在為進一步發展做鋪墊。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方位改革方案給出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藍圖、實現路徑和推進時刻表。這將是一場全麵和係統性的改革,它將深刻地改變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現狀,全力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經濟領域,這也將是市場化的改革,它將真正解放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在財富充分湧流的同時,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將開啟進步時代!對於改革的預期無疑將降低市場的風險溢價。2013年以來市場對於上海自貿區、土地改革、國企改革等主題的關注,就是一次情緒泛化的預演,未來也將隨著具體改革措施的落地進一步深化。

增量資金入市緩解市場供求緊張格局。2013年11月30日,國務院正式決定開展優先股試點,並發布了《指導意見》,中國證監會隨後表示將按照《指導意見》製定優先股試點管理的部門規章,並於近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進一步完善後正式發布實施。

優先股是相對於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麵,優先於普通股。對上市公司而言,優先股在未來可以一方麵成為現有股票和債券之外的重要的直接融資工具,另一方麵也可作為企業兼並重組的重要支付手段,從而進一步推動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因此優先股的推出有利於改善公司治理,保護投資者利益。優先股和現金分紅規定有利於大規模引入機構投資者。

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以下簡稱《指引》),首次以監管規則的形式明確了上市公司差異化現金分紅政策,並且設定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最低比例。按照《指引》的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應當綜合考慮所處行業特點、發展階段、自身經營模式、贏利水平以及是否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等因素,提出差異化的現金分紅政策,共分為三種比例。

《指引》除了重點強調督促上市公司規範和完善利潤分配的內部決策程序和機製,增強現金分紅的透明度以外,還表示將鼓勵上市公司采取差異化、多元化方式回報投資者,比如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回購股份等,支持上市公司在其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的情況下回購股份。這將促使上市公司不斷增強回報意識,促進A股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樹立,降低市場非理性波動風險,增強對於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有持續穩定分紅需求的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

12月6日,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發出通知,為促進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的發展,自2014年1月1日起,實施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構建以三大支柱為支撐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這是法律法規強製繳納的保險;第二支柱為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就屬於第二支柱,是企事業單位自願為職工提供的退休保障;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遞延納稅”是指在年金繳費環節和年金基金投資收益環節,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將納稅義務遞延到個人實際領取年金的環節。這一模式是發達國家對企業年金普遍采用的一種稅收優惠模式。

企業年金的建立有利於減輕基本養老保險支付的壓力,減少收入差距,保障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有利於企業員工隊伍穩定;有利於現代企業吸引人才,增強企業凝聚力、創造力;有利於金融服務業、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長期經濟增長。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預計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或將進一步修複,預計上證綜指的估值水平有可能從目前的10.3倍修複至2010年以來的均值13.5倍,對應的指數區間為2100~2600點。

市場與配置策略:改革與轉型協奏曲

我們對2014年的市場仍然持相對樂觀態度。

走勢判斷:“根號型”走勢

2013年12月~2014年2月仍然是改革預期泛化和政策細化的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號文件、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等陸續推出,同時經濟維持穩定,市場樂觀情緒或將維持。3~5月隨著通脹預期再起,政績指標轉向淘汰落後產能和環保等,改革壓製經濟上行空間。同時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預期可能開始進入實際操作期,市場或有一定回調風險。6月之後通脹或將回複平穩,新型城鎮化建設漸次展開,傳統周期領域也伴隨去產能供給端收縮帶來的結構性轉向,市場或將再度震蕩上行。秋季之後市場或將在通脹與政策、增長與轉型中來回擺動,維持震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