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必須衝出三重斷裂帶
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進入了傷停補時階段,近期很多指標得分都是近10年來的最低值,但這僅僅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中國經濟在自身演進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三重斷裂帶。按照現在廣為流傳並逐漸形成一致的“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預期來判斷,傳統的增長動力已經逐漸喪失,而新的增長點的有效形成還需要時間。在完成動力的切換之前,可能就是經濟的不斷下滑以及風險因素逐漸釋放帶來的不穩定。2014年或許是驚險的一年。
第一重斷裂帶位於GDP(國內生產總值)錦標賽與改革錦標賽之間。傳統的GDP錦標賽的能量級明顯下降。這一方麵是因為高企的地方政府負債和略顯緊繃的貨幣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別是短期麵上的原因,是官員績效考核機製在一定程度上的調整。目前全力展開的反腐行動,以及對新興基建項目的抑製,都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但其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壓製作用也正在顯現。另一方麵,毫無疑問,新一輪的放權改革必將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這還需要一段時間。民間資本已經習慣在政府的強勢下生存,它們可能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可以發揮的功能的重大變化,仍然對政府報有期待。即便政府放權,它們暫時也不大會迅速拓展自己的空間,甚至在缺乏政府指導的情況下,可能一時間會無所適從。這從一些民企大佬近期的謹言慎行中可以窺見一斑。
這點也可以從以下現象中觀察到,例如在各種經濟論壇上唱主角的仍然主要是各部委的官員。就拿當下改革創新的飛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來說,各部委至少在形式上已經給出了包括金融開放在內的諸多承諾,但筆者聽到的來自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等細則”。難以想象,本來應當是由商業機構主動發起的各種金融創新的嚐試以及各種新產品的發明,要等主管部門給出一條條明確的操作指引。
這就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推動力落差。原有模式下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減慢,而民營經濟活力暫時不能得到充分的釋放,結果就是經濟增速不斷下滑。
更重要的是,中期來看,新一輪國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標誌性工作很快將全麵展開。這包括但也不限於:第一,權力清單和負麵清單,這將最終牢牢約束政府這隻有形的手;第二,以透明預算和全口徑預算為核心的公共財政製度的確立,將把每一次重大項目的決策由暗箱搬到台麵上;第三,推行新提任領導幹部有關事項公開製度試點,這本質上是一個以增量帶存量的中國式陽光法案的雛形,切勿低估它的嚴肅性和作用力。
再加上適當的網絡監督,這些應該就是所謂“製度的籠子”最堅固的部分。我們堅信上述改革會從根本上重新挖掘到中國成長的動力源泉,使民間資本在未來擁有更大的空間和舞台。但短期的抑製在所難免,也許這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長可能始終不會太給力的根本原因。
第二重斷裂帶位於改革錦標賽內部。十八屆三中全會製定了令人興奮的宏大改革藍圖,打響了改革錦標賽的發令槍。改革就意味著變化,但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改革是一個慢變量,而增長是一個快變量。不僅如此,改革本身也包含快變量和慢變量,關鍵是改革的各個元素在短期內能否形成有效配合。
例如行政體製改革可能是一個快改革,尤其是行政審批權的下放或者取消,而配套的民間資本進入的實質舉措則是慢改革;再如要素價格改革,其中提高水電煤的價格或者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都可以是快改革,而配套的資源稅征集反哺環保產業則是慢改革;有效降低宏觀稅負,推動產業鏈躍遷是慢改革,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提升則可能是更慢的改革;財稅體製改革、戶籍製度改革、土地製度改革則是最慢的改革,這樣會形成一個內部不相銜接的錯層。在改革斷裂地帶,各種矛盾和風險會逐漸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