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繼續抒發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閻埠貴一家的遭遇表示憤慨和對易中海的譴責。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的人也陸續回到了院子裏。
當他們得知易中海被關起來的消息後,也紛紛加入了討伐肇事者的隊伍中來。
整個院子仿佛變成了一個臨時的法庭和審判場所,人們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而李有泉則靜靜地站在一旁,聽著眾人的議論聲。
他無奈地搖了搖頭,並沒有參與進去。
他深知這件事情的複雜性和敏感性,因此選擇保持沉默和觀望。
易中海那邊的問題順利解決之後,沒過多久,閻埠貴便帶著一身疲憊歸來了。
他的歸來並未帶來太多的輕鬆氣氛,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保衛處對他打人行為的正式處理決定。
保衛處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給予閻埠貴一個既具警示性又相對合理的懲罰——負責街道一個月的衛生清掃工作。
這一決定在眾人之間傳開後,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與笑聲。
大家紛紛議論,覺得這樣的懲罰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禁為閻埠貴的“新崗位”感到幾分戲謔與同情。
然而,在這看似輕鬆詼諧的氛圍背後,李有泉卻深知這一懲罰對閻埠貴而言意味著什麼。
他深知閻埠貴的自尊心極強,如此公開且持續的體力勞作,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極大的羞辱和折磨。
李有泉心中暗自揣測,這樣的日子對於閻埠貴來說,必定是度日如年,痛苦不堪。
正如李有泉所預料的那樣,閻埠貴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過得異常艱難。
他不僅要麵對身體上的勞累,更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甚至他時不時的能聽到,大晚上的傳來閻大媽和閻埠貴兩個人的爭吵聲。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閻埠貴對易中海的怨恨便如同野草般瘋長,難以遏製。
但遺憾的是,易中海已經受到了法律的製裁,被判處了相應的刑罰,閻埠貴即便心中有萬般不甘,也無法再對她實施任何報複。
至於他們之間的種種恩怨糾葛,李有泉選擇了置身事外,不予過多關注。
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麵對和承擔的責任與後果,而他自己也有更為緊迫和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處理。
於是,他繼續投身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將這段插曲漸漸淡忘在記憶的深處。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李有泉終於從那個嘴硬的土屋太郎口中撬出了一絲至關重要的線索。
這些線索如同暗夜中的微光,雖然微弱,卻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幾乎是在土屋太郎吐露真相的刹那,李有泉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白玲,將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事件,事無巨細地娓娓道來。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焦慮與不安,仿佛每一句話都承載著千鈞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