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導孩子學會角色轉換
孩童時期可能還無法理解如何進行換位思考,遇到事情後,他的思維往往會直接“從自身出發”。那麼,我們就要引導他學會角色轉換。
小強邀請同學小勇來家裏玩,期間,小強總是擔當著“指揮者”的角色,不停地“命令”小勇幹這幹那。小強自己玩自己最喜歡的遊戲,反而讓客人小勇幫他拿吃拿喝。後來,小勇覺得很不自在,於是提前回家了。小強一看,認為小勇很自私,他也沒了玩的興致。
媽媽把整個事情都看在了眼裏,叫來悶悶不樂的小強,問道:“你覺得心裏不舒服嗎?”小強點點頭:“我叫他來玩,他還不樂意,就提前走了。”媽媽平靜地說:“我們來設想一下吧,假如小勇請你去他家玩,他也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他也不讓你盡情玩遊戲,他也將自己喜歡的遊戲據為己有,那麼你會有什麼感覺呢?”小強一聽立刻就說:“那怎麼行?我當然不高興了!我一定轉身就走!我……”
小強忽然醒悟了,他看見媽媽正笑眯眯地看著他,他忽然想起來剛才自己不就是像媽媽說的那樣做的嗎?他拍了拍頭說:“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我不再隻想自己了,也要多想想別人是怎麼想的。”
很簡單的一件小事,媽媽通過引導小強換位思考,讓他明白了與人交往時的重要原則。引導孩子學會角色轉換,除了這種真實情境之外,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在心裏轉換。比如,在看電視劇、電影、動畫片時,遇到某些事情,我們可以提醒孩子想一想“遇到類似情況我該怎麼辦”“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等;平時我們也可以做一些這方麵的小遊戲,將電視、電影中的場景搬到我們身邊,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以此來引導他學會換位思考。
3.教孩子從其他角度去看待問題
13歲前的孩子思維單純而又直接,他看問題時往往隻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他可能考慮不到那麼多,他也可能隻考慮事情好的那方麵。而這種簡單的思維模式,就會導致他無法理解他人的真實意圖。所以,我們該教孩子不要將注意力隻集中在一點,而是要提醒他多注意觀察事物的各個方麵,無論是好的、壞的,他都要考慮到。
尤其是在與他人交往時,孩子在考慮到自己的情感的同時,更要多考慮他人的想法。我們要培養孩子細心觀察與體會的能力,及時發現他人的真實思想,從而理解他人談話和行為的意圖。
當然了,我們雖然要教孩子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可這並不代表要孩子時刻都洞察一切,我們要教他學會“適當地裝糊塗”,讓他能靈活掌握這個度。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與人和睦相處。
任何時候都不要恐嚇孩子
應該說多數的孩子都很膽小,所以,在撫養教育孩子時家長應注意到孩子的這一特性,任何時候都不要嚇唬孩子,還要幫助孩子消除膽小這一弱點。
媛媛都12歲了,膽子還是很小。她和媽媽一起出門時,遇到了媽媽的同事張阿姨。張阿姨說:“這是你的女兒啊?長得真漂亮,叫什麼名字啊?”媛媛躲在媽媽身後,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說。媽媽無奈地說:“她叫媛媛。媛媛,怎麼不叫阿姨?”媛媛在媽媽身後怯怯地叫了聲阿姨。
媛媛總是這樣,隻要見了生人就不敢打招呼,媽媽曾為此說過她多次,甚至批評她說:“你這個孩子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見了人不打招呼?這樣是很沒有禮貌的,你知不知道?”但下次見到生人,媛媛依然如故。
孩子怯懦的性格是天生的嗎?難道有些孩子天生就膽大,而有些孩子天生就膽小?事實並非如此,孩子怯懦的性格受多方麵因素的影響,並且主要與家庭對他的影響有關。那麼,作為媽媽的我們應該如何防止讓孩子變得怯懦,又該如何讓怯懦的孩子變得勇敢起來呢?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