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孩子也像大人一樣需要得到尊重(1)(1 / 3)

做為孩子的父母,也會犯有這樣的錯誤:就是隻知道要求別人對自己怎樣,卻從不審視自己的行為。例如:父母經常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師長,卻忽略了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事實證明隻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才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不要拿孩子的建議不當回事

要讓自己的孩子未來出類拔萃,成為受人尊重的優秀人才,從小就應給孩子以必要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決定著孩子更珍惜自己的尊嚴。孩子雖小,但他們有人格尊嚴,認知世界時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他們有表達內心感受、闡述自己觀點的願望。父母應重視他們的建議,隻有這樣才能互相溝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下麵我們看一個小案例:

一天,李女士帶5歲的兒子坐車去看朋友。

剛上車兒子還挺開心,漸漸地就嚷著要下車。李女士估計是兒子覺得沒意思,就趕緊指著車窗外逗他。但兒子還是不依不饒地要下車!

周圍的人都在看著他們,似乎也在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這時,李女士的火一下躥上來,大聲訓道:“你說下車就下車啊,車能隨便停嗎?”媽媽一吼,兒子確實不吭聲了,但沒一會兒,兒子突然一嘔,吐了一身。李女士這才慌了神,兒子用小手指了指胸口,怯怯地說:“媽媽,我這裏不舒服。”李女士才明白,原來兒子是暈車了,但又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嚷著要下車。

看著兒子煞白的小臉,李女士既心疼又愧疚,暗暗自責:為什麼我不能先弄清楚原因,再想辦法解決,孩子心裏不委屈,也許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我們批評孩子時愛說:“你總是無理取鬧。”其實孩子哭鬧都是有原因的,大人們總是不給孩子訴說的機會。孩子的訴說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用糾纏大人來訴說失去了安全感;用發脾氣訴說自己被幹預的煩惱;用不停地索要物質訴說自己精神的空虛;用尿床和夜驚來訴說自己承受了過多的壓力……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這些訴說形式,甚至孩子還沒說完就打斷他的傾訴,會讓孩子十分沮喪。我們時常能看見孩子剛要說話,媽媽就在一旁打斷孩子,自己說自己的。這會讓孩子很自卑。

比如小明帶兩個小朋友對媽媽說,明天我們去動物園看動物吧,他們兩個媽媽都答應了,可媽媽當場回絕說:“不行,我明天還要上班呢!”聽小明的這樣說,另外兩個小朋友轉身就都走了,讓小明很沒麵子。

有的父母從不重視孩子的建議,讓孩子尷尬難堪。有一次,在某家庭,孩子從外麵跑進來興奮地說:“媽媽,我剛才去了玩具店,看到一種神奇的組裝機器人。”這位媽媽認為孩子想要買那個機器人,趕緊打斷孩子說:“媽媽沒有錢,你該知道吧。”結果,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孩子提起機器人未必就是想買,所以父母一定要慎重地對待孩子說的話。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話持輕視或旁觀的態度。比如孩子對你說:“媽媽,我可能是因為書包太重了,所以頭疼,肩膀也疼。”

媽媽雖然心裏很擔心孩子,嘴裏卻說:“你看,昨晚我不是讓你別玩電腦,早一點兒睡覺嗎?”這個對話就此中斷了。孩子一聲不吭地走進房間,緊閉房門。父母沒能抑製住自己想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反感。與孩子對話的時候弄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很重要。多一點兒耐心,等孩子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

孩子雖小,但他們有人格尊嚴,認知世界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他們表達內心感受、闡述自己觀點的願望。父母應耐心讓孩子把話說完,隻有這樣才能互相溝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對孩子要做的事,父母應提建議而不是替決斷

父母愛孩子,更要尊重孩子,愛孩子但不給孩子以自行做主的權力,那不是真正的愛。

有一位朋友最近發現自己女兒的行為有點反常。以前,女兒每天放學回家做完功課後都會去找鄰居小朋友圓圓玩,媽媽不打電話叫她回家吃飯,她甚至都想不起要回家。但最近女兒沒有出門,做完作業就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裏看漫畫,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媽媽禁不住問女兒:“你最近是怎麼了?總是不開心的樣子,也不去找圓圓玩了,是不是跟圓圓吵架了?”

原來,女兒上次去圓圓家玩,看到圓圓有一本植物的畫冊,圓圓看女兒喜歡,就借給女兒,並叮囑女兒一定要愛護書。女兒非常高興,每天都把書放在書包裏,一有空就拿出來看看,可是前幾天女兒發現書不見了。女兒把所有可能丟書的地方都找了一遍,還是沒發現,所以不知道應該怎麼麵對圓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