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朋友上,孩子反對父母的幹預
交友是人生的一項重要內容,但要注意人生隻有結交好的朋友才能給自己帶來益處。交友從孩子時就開始了,做父母的可以給孩子提出原則和注意事項,但不宜幹預過多。
一位上初三的女孩,這樣向朋友傾吐自己的煩惱:
“我爸媽對我什麼事都要管,他們對和哪些同學交朋友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他們就要逐一地進行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愛說話的不能交,把自己打扮得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當然,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
“上個月,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個男生同路,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學生是誰?爸爸還指證說: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
“我真受不了爸媽這種監視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他們盯得這麼緊,管得這麼嚴,誰還會和我交朋友呀?我感到很鬱悶!”
這位女同學的父母限製的不僅僅是女兒和誰交朋友,更重要的是窒息了孩子的交際能力和獨立精神。
每一個孩子不僅屬於家庭、屬於父母,更屬於社會,因為他們畢竟有一天要走上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像這位女孩的父母那樣連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朋友都要管到底,設限設卡,那麼孩子的交際能力從何而來呢?
特別是在這個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時代,大多數孩子可交往的“圈子”隻有他們身邊對他們關懷的無微不至的親人。他們更渴望友誼,更渴望擁有一個同齡的朋友圈子,融入到由夥伴們組成的團體中。
其實,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進中學,是進入了團體生活,但很多父母整日睜大眼睛甄別孩子的朋友,按照自己的意願替孩子選擇朋友,以家長的“權威”限製孩子的交往自由。有的父母甚至讓自己的孩子與一些所謂的“有教養”家庭的孩子在一起,不讓孩子接觸那些比較調皮、野性十足的同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和比較老實、聽話、膽小的同學在一起,會更讓人放心,自己的孩子不會被欺負,更不會有事故發生。而有的父母隻許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來往。
事實上,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有一種潛在的“互補意識”,如果他樂於與調皮一點的、“野一點”的孩子交往,也許正是他自身太過溫順,太過懦弱了,所以渴望自己能具有對方一樣的性格特征。所以和調皮的“野孩子”交朋友,其實有助於孩子個性的完善。
同樣,那些學習不太好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麵有突出的地方,他的學習雖然不是班裏最好的,但他的威信卻可能是大家中最高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很有正義感,又肯熱心地幫助別人,所以你的孩子可能對他很有好感。如果身為父母者僅僅以“學習好”為標準來選擇孩子的朋友,豈不是把這些最值得交往的人拒之門外了嗎?
從長遠來看,那些用心良苦的父母現在可以限製自己孩子的交往對象,但是無法讓孩子將來所身處的環境同樣按照自己的意誌轉移。誰都知道人的一生什麼樣的人都可能遇到,也許你的孩子將來的同事、上級和競爭對手,在小時候就是一名調皮、野性十足的孩子。如果孩子從小不和這些人交朋友,磨煉和這類人相處的藝術,那麼步入社會之後又如何能成功地應對這類人呢?
當然,孩子在交朋友、建立友誼的過程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他們會受到冷淡、嘲笑甚至排擠和打擊,在這個時候,聰明的父母不是代替孩子作主張,“以後不要再理他!”而是及時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孩子一起分析交往受挫的原因,解除孩子心理上的疑慮,給予孩子合理的建議,鼓勵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觸夥伴們,從而在廣交朋友的過程中增長自己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