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不同,玩就是學習、工作,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孩童時期,孩子正是通過玩,而使身體的各種機能發達起來;通過玩,來學習知識,增加社會意識,豐富思想感情,正所謂:隻會學習不會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對此,父母們不能不給以關注。
讓孩子學會玩
對於孩子而言,你知道他每天想的最多事是什麼嗎?如果不知道,起碼你對他做的一些事,他是不高興的,那我們告訴你他最喜歡的事就是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對於孩子的成長,它就像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一定也是一個喜歡玩耍的孩子。一個孩子的聰明程度,往往與他的玩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內容,孩子最先是在玩耍中認識客觀世界、獲得身心各方麵發展的。因為天才小時候都是很好的玩家,他們的身心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所以才能成為天才。
因此,父母與其把心思放在阻止孩子貪玩上,還不如花心思找到把孩子的發展與玩結合起來的辦法,讓孩子在玩耍中成長,天才往往就是這樣培養成的。
居裏夫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伊雷娜,二女兒艾芙。居裏夫人在對她們要求嚴格的同時,更注意如何讓孩子學會去玩。在自家的花園裏,居裏夫人為孩子設置了吊杆、滑繩、吊環和秋千,她把花園變成孩子們的樂園。每天功課一完,居裏夫人就讓這兩個孩子到外麵盡情地玩耍。有時候,無論居裏夫人工作得如何疲倦,她都要抽出時間陪女兒騎自行車出遊。居裏夫人用讓孩子學會玩的辦法,成功地發掘了兩個女兒的天賦,最終使她們都成為傑出人物:大女兒伊雷娜在1939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艾芙日後成為傑出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天才,就要教會他如何去玩。讓孩子學會怎樣去玩,怎樣在玩中達到提高智商的目的。在孩子的玩耍中,父母要成為一個指導者,但這種指導不是幹預、控製孩子的玩耍,而是讓孩子玩得更開心、更安全、更有創意。父母的這種指導作用體現為做孩子“玩”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遊戲的夥伴。
為此父母要讓孩子放開手腳去玩,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就能夠激發孩子玩耍的興趣,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放開手腳去玩。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在玩耍中好犯一些小錯誤,而限製、幹預孩子的玩法。如果這樣,就會淡化遊戲給孩子帶來的自由和愉快。另外,教孩子玩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意識,讓孩子獨立地玩。在西方國家的教育中,就較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玩也是這樣。他們會把初生的嬰兒放在一間獨立的房間裏,讓孩子自己睡,因此,他們一歲多的孩子大都能自己玩。父母不要怕孩子在玩中摔疼摔傷,總陪在孩子身邊,時間一長,孩子就養成了依賴成人的習慣;在遊戲中孩子不會自己去思考問題,也就影響到孩子智力的健全發展。讓孩子成為玩耍的主導者,這樣才能讓孩子享受到玩給他帶來的益處。
遊戲是孩子玩的主要方式,孩子能在遊戲中鍛煉自己,但這種鍛煉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於孩子遊戲的質量。父母應該注意對孩子的遊戲作出適當的引導,使孩子玩得更健康、更有益。家長應多關心、了解孩子的遊戲,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從正麵引導孩子去遊戲,這樣孩子才可以在遊戲中受益。
另外,現在電視、電子遊戲、電動玩具和因特網這些現代的東西,使孩子漸漸失去了與大自然親近和相處的機會,所以父母要多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讓孩子在自然界中進行“綠色”遊戲。在戶外,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玩,小夥伴們盡情嬉戲。因此,倡導“綠色”遊戲,就是創造性地多讓孩子接觸水、土、動植物等自然物質,擴大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操,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要讓孩子變成一個天才,先是誘導孩子發揮其潛在的能力,這種誘導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學會玩耍,有關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在玩耍中,需要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注意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多種智力要素的參與,從而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古人雲:“順天木以致其性”,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因勢利導,為孩子智商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很多天才就是這樣“玩”成的。
讓孩子像享受陽光一樣享受遊戲
愛玩、樂於遊戲似乎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6~7個月的孩子就開始與母親玩“藏貓貓”一類的遊戲了,會走路以後玩的花樣就更多了,玩玩具、堵水渠、玩沙子,更大一點的時候就與小夥伴一起玩氣球、玩水槍、踢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