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以最完美的關愛,可你是否知道這愛的背後隱藏了多少個“為什麼?”勿庸置疑,每個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的、無償的,可你知道你付出的這些愛的真正價值有多少麼,它是否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要知道這些,每個父母都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成長中最好的陪伴者。
了解孩子的心
人們都說世界上最純淨的地方是孩子的心靈,可你是否知曉孩子的心裏隱藏了多少個“為什麼?”都說父母最愛孩子,可每個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又代表了他們怎樣的需求?
童心有“十萬個為什麼”的求知欲望,他們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和向往,更想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探索和征服這個世界。家長隻有善解孩子的行為,才能真正地與孩子的心相通,說出孩子最貼心的話語,給予孩子最適合的關愛,成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做孩子成長中最好的陪伴者。
孩子從生下的那一刻起,就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為和這個世界進行溝通:響亮的哭聲、甜甜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對媽媽進行細細端詳……可是,你可知道,這其中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包含著大學問!
曾經聽很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帶孩子真是太累人了,每天晚上孩子都要莫名其妙地哭,真是沒辦法;有的父母說自己的孩子愛吃手,認為這個行為對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利,可是糾正起來又非常困難;也有的家長說孩子膽子太小,不讓生人抱,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還有的家長抱怨自己孩子太黏人,不願去上幼兒園。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困惑也會不斷地推陳出新:孩子淘氣、任性、什麼都要自己來、跟家長對著幹、不讓他做什麼他偏要做什麼,甚至說謊、撒潑、亂發脾氣和不懂感恩……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從孩子的每一個細小行為中,明白他們的需求和心理動向。要想理解孩子的行為語言,首先要了解他們成長中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有一篇題為《美國孩子對父母的“告誡”》,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麼事,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腳很短,請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樣見過世麵,請讓我自己慢慢觀察一切事物,並希望您不要過多地加以限製。家務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暫的,請花些時間給我講一點世界上的奇聞,不要隻把我當成取樂的玩具。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請對我的反應敏感些,不要整天責罵不休。不要嚴厲地批評、威嚇我。您可以批評我做錯的事情,但不要責備我本人。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允許我不成功,以便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我會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請讓我和您一起娛樂,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裏得到歡樂,正像父母需要從孩子那裏得到歡樂一樣。”
多麼優美的文字,而這也正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當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時,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麵對未知的一切,他們的無助感可想而知。但他們還不能用語言和你進行溝通,把自己的困難向你傾訴,這就需要你能從孩子的行為中讀懂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當他們漸漸長大,麵對誘惑和不解,他們更想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這同樣需要你從孩子的行為中去洞察他們的心理動向。
因此,要想做一個好家長,不僅要在生活上對孩子進行悉心的照顧,讓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學到更多的知識,更要有讀懂孩子行為的能力。在對孩子具體的教養中,讓孩子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保護和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讓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有問題,先了解真相後發表意見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孩子與父母頂嘴的現象,這樣父母和孩子雙方都鬧的很不愉快,在父母看來:
“現在的孩子真不聽話,你明明為了他好,他還不領情,你說他一句,他頂你十句……”
那麼,是孩子太不聽話了,還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佳佳快過生日了,媽媽準備為她在家中開一個party,於是母女倆開始商量著都請哪些人,當媽媽確定邀請姍姍的時候,佳佳說:“我不想邀請她參加。”
“怎麼會?她是你的好朋友啊?”
“不,她不是。”
“這樣講不好,如果讓姍姍知道會怎麼想。你也不希望她這樣講你對嗎?”
“我不管,我不想請她。”
“如果是這樣或許你根本不該開這次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