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膺
提要:人均GDP1萬美元是一個經濟體進入發達水平的標線。杭州市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或後1萬美元時代,經濟社會將進入重大轉型期。其總體社會發展性質表現為:工業化、後工業化雙重特征明顯,總體向後工業社會轉進;城市化處於中期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現代化張力加大;消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建設滯後的矛盾強烈凸顯。總體發展特征表現為:經濟發展從單一重視量能轉向兼顧績效;城市發展從重視擴張轉向更多地權衡生態環境價值;文化大眾化、多元化和豐富化的新時代開啟;解決基本社會保障問題變為社會建設的主題性任務;形成公民社會為民主政治奠定現實基礎。主要發展趨勢與發展理念是:實現城市本性的回歸與打造生活品質之城;以創意經濟為主體構建新經濟體係;建設創意城市與發展創意文化;構建多中心城市空間與治理結構。
關鍵詞:人均GDP 社會性質 社會特征 發展趨勢 發展理念
作者周膺,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郵政編碼310006)。
據初步統計,2008年杭州市GDP為4781.16億元,同比增長11.0%,連續18年實現百分比兩位數增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較強,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和0.9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為70832元,根據年平均彙率折合為10199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超過86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1萬美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發達水平的標線。但是,由於中國的GDP測算方法並未完全與國際接軌,再是2008年麵臨金融危機的複雜局勢,所以對杭州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並不能簡單據此下結論,而要結合實際進行客觀評估[1]。總體來說,杭州已進入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期,全社會對發展模式、民主民生、生態保護和城市定位等重大問題都會有一個深入的檢討與反思過程,但在實際選擇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可謂走到十字路口。尤其是金融危機的幹擾較重,給科學選擇帶來較大的負麵影響。
一、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杭州的社會發展性質
(一)工業化、後工業化雙重特征明顯,總體向後工業社會轉進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73年出版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後來有的學者將人類文明的曆史相應地概括為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三個階段。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是後現代化。前工業社會的人類生活主要是對自然的挑戰(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在內的采集作業),工業社會主要是對加工的自然的挑戰(對自然資源的技術化、商品化作業),並帶來城市化、民主化、人性化、理性化等文明成果。杭州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曆程非常短暫,經曆的是一種濃縮的、跳躍式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借重發達國家的經驗,但其模式並未超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常規,主要通過利用外資和引進科學技術推進工業化,發展加工貿易和出口貿易,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進口替代。
2008年杭州三次產業比例3.7:50.0:46.3,總體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在取得經濟繁榮的同時,工業化也給杭州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尤其與國際風景旅遊城市、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質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矛盾已十分尖銳。
20世紀40年代成型的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將經濟增長的要素簡單歸結為勞動和資本,忽略技術進步的作用。這一增長模型後來因為與經驗數據不符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等人所批評,並為主流經濟學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