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老十三哭倒真不是什麼錯事,公平一點講,敏嬪是他親媽,從小相依為命的,所以難受是正常的,更何況,他才十二歲,基本上算是孩子了,當然會哭了。可問題在身份上。
夏茉穿素服,都不敢下馬車,為啥,皇家是有規矩的,不能衝撞了康熙老爺子,這是忌諱。宮裏戴孝有宮裏的規範的,心裏再難受,也不能哭,不然太皇太後去世時,夏茉哭成那樣,最後被灌了藥,再不許她去了?因為犯忌諱。
老十三許是敏嬪沒教,或者說想給老爺子看看自己不是不孝,自己真的難受。可是沒想想老爺子什麼感受?老爺子才四十出頭,但是順治爺當年也就四十出頭就駕崩了的。他不能不想,老十三為親娘就哭成這樣,哭給誰看呢?老爺子更是心煩意亂起來。
終於到了北京城外,城外龍旗飄揚,滿朝文武宗室都在跪迎禦駕回鑾,結果跟去的太子,阿哥們怎麼都一個個那個模樣?再看老十三一身縞素,哭得那叫一個淒慘,跟樂隊奏著的歡快之曲真是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朝臣們心裏一驚,都抬頭看著禦輦,頂子是明黃色啊,可是怎麼一個個跟死了親爹一樣?
老十三哭成這樣,老三是知道為啥的,但是卻讓老三無比的難受。老大們都不在,宮裏他最大,主持了敏嬪的後事,其實心裏挺得意的。這不穿得簇新的貝勒頂戴在城外跪迎。還等著老爺子誇他幾句做得好呢!
結果沒看到老爺子,就看到一身縞素的老十三,哭泣的過來,你媽死了,回家哭去,在這兒哭,讓群臣怎麼想?讓宗室怎麼想?這是啥規矩?派人拉開他,自己高聲領著宗親群臣說著吉祥話。
老爺子本來就被老十三哭得心煩意亂,再出來看到老三紅光滿麵,一身光鮮,看著就覺得刺眼啊。想想,盯著老三的頂戴,“李德全,去摘了他的帽子。”
李德全和老三、老五,老七都一愣,但李德全不敢遲疑,去取下老三的帽子,光溜溜的青皮頭,老五,老七忙自己摘了,他們頭上長著草呢。他們倒也不是真的知道要蓄發,而是宮裏沒人,老三借口說要總理事物,於是給敏嬪守靈的任務就隻能交給他們這些清閑的阿哥們了!
去守靈就不能不蓄發,不然不好看。誰樂意事做了,還落不著好呢?所以也就一直沒剃,省得給了別人咬自己的機會,沒想到,老爺子一回來就摘帽子,老三當然想不到要蓄發了,他多忙啊,能到靈堂來看看就不錯了,還真的跪下燒點錢紙不成。
有了對比,老十三哭得更大聲了,別人不戴也就罷了,老三主持後事的人竟然都剃了頭,額娘真是太冤枉了。
“皇三子庶母不足百日而剃頭,視為不孝,革去貝勒銜。”老爺子咬牙切齒的說完就進了禦輦,看也不看跪迎的人們了。
李德全隻能老實的叫起,車隊前行,留下老三一個人在那兒羞憤難當!什麼時候有要為庶母服孝的規矩了?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麵革了自己的爵位,心裏對哭喪的老十三更是恨得咬牙切齒起來,若不是他,皇阿瑪怎麼會這樣?
進了宮,康熙本來應該去靈堂看看的,可是被老三、老十三一鬧騰,什麼力氣都沒了,自己回了乾清宮,讓太子主持致祭。
太子領著阿哥們過去,夏茉也取下發釵,放下頭發,在靈前跪下。滿洲老禮,長輩去世,晚輩致祭時,要披頭散發,以示悲痛,當然直係的就是一直披著,旁係進靈堂裏披,出靈堂時就可以梳起了。
各位沒跟著去秋獮的皇子嫡福晉們都穿著孝服,披著長發都跪在那兒呢,看到夏茉,擠了個眉眼,大家都沒說話,生怕若出事來再弄得不痛快,馬上低頭老實呆著。
夏茉心裏感歎啊,敏嬪這人緣,還真是!誰說她受寵的?看來皇家的事還真是說不清楚了。
太子是很了解老爺子的,替老爺子上了香,安慰了跪在地上的十三格格和十五格格兩句,說老爺子太傷心了,就不過來了,十三格格和十五格格也要知道將息身子,真把身子哭壞了,敏嬪在天上怎麼放心得下?
夏茉那個佩服啊,說實話太子這些年做得真的不錯,畢竟是老爺子手把手教出來的,又比別人用功,坐言起行,無一不是皇子們之中拔尖的,也最能揣摩聖意。可是越是這樣,才越會著忌啊!四十年的太子,早就自成一體,做得也不比自己差,讓老爺子怎麼想?你都能做了,還要朕幹什麼?是不是就盼著朕死,你好接位置啊?疑心一起,還有什麼不可能?
敏嬪是七月二十五去世的,現在十月中,算算日子,其實離百日也不差幾天了,太子除了每天帶頭祭祀外,由太子妃代為守靈,他還得幫著老爺子處理政事。其它皇子也就輪留守著,到了百日,請和尚念了經,讓老十三扶靈去景陵,葬入嬪妃園內,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