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寺
位於超山南麓,始建於明末的青蓮庵,今稱青蓮寺。《唐棲誌》載:青蓮庵“門徑幽寂,春時桃花,夏熟楊梅。門內池沼,水味清洌。有桂花一株,山茶一株,皆前朝物也。”乾隆年間國子監宋大樽等遊覽青蓮寺,為風水寶地所打動,詩詞唱和。清朝大將軍年羹堯曾率部駐紮於此,古意斑駁的石磡為其部下所壘。
青蓮寺於1919年重修,占地30餘畝。“文革”期間,大部分佛殿、僧房被毀。1992年1月,經杭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恢複開放。在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靈隱寺的支持下,1994年建成西方殿,1995年建成齋堂、僧房,1996年建成念佛殿,1998年大雄寶殿落成。不久,天王殿、頭山門、放生池也建成。
青蓮寺古木成蔭,翠竹蓊鬱,潺潺山泉日流量數十噸,春夏秋冬同一水溫,天旱地澇同一水位,實為天下罕見之珍泉。
法輪常轉,佛光普照,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蓮寺香火越來越盛。朝拜者,做佛事者可謂絡繹不絕。青蓮寺的恢複、發展,真正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遵循佛的教義,善男信女們為世人展示的便是這座佛法莊嚴的青蓮寺。
宋大樽詩:
不見青蓮隻見梅,問渠端的為誰開。
如何到老猶多事,偏惹遊人得得來。
張淦詩曰:
柔櫓雙扶破荻煙,三門遙指碧岑邊。
殘熇不入清涼境,暮齒長皈兜率天。
池小倒涵幡影靜,篁深微度磬聲圓。
桫皮縛屋容吾住,收取溪南一朵蓮。
東山寺
東山寺在超山排馬坑之北。曾有佛廬十餘間,四圍古木森森。
中聖殿
中聖殿,即種德禪林,在超山腰。中聖殿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後屢廢屢建,至清同治四年住僧明慧重建。有俞曲園書額“妙喜寺”。頭山門有四大天王和靈宮菩薩,二山門有彌勒佛,然後是上佛殿,供聖帝,四周36天兵天將,後麵是佛殿,塑有500羅漢。
韓應潮曾作《遊種德禪林贈雲峰上人》詩:
宿雨新晴一棹過,到崖山色極嵯峨。
泉鳴暗洞鬆濤落,路轉間亭竹翠多。
石虎巉巉橫寺側,木魚隱隱出岩阿。
攜朋更陟垂雲閣,喜有高僧臥薜蘿。
上聖殿
上聖殿又叫真武殿即聖帝殿,在超峰,奉玄武以鎮南方。明隆慶年間,裏人卓明卿等發起重建上聖殿及中聖殿。清道光年間,住僧築洗心亭,砌石級山道,修整大殿並築佛廬、佛閣。後徒僧省覺,於鹹豐元年拓建真武寶殿,規模恢弘。前方摩青閣,額雲“飯山房”,東為呂祖閣,額雲:“江山一覽”,俗稱望海樓。鹹豐十年四月因盜焚殿。同治五年重建上聖殿。楊石泉中丞書額:“玉喜寺”,後又稱喜慶寺。正殿為聖帝菩薩,彌勒佛;後為太陽殿,供奉書陀。時有詩人佇足八仙台,南眺錢塘江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