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人·立校·治學(代序)(1 / 1)

寧波市教育黨工委書記、局長 黃士力

認識雲生有近20個年頭了。雲生每次跟我見麵,總是以“老師”相稱。其實我從沒有給他上過一節課的。雲生1983年考入寧波師專物理係,其時我在化學係任教,所以我並沒有給他上過一節課。但他自己說,他的一個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學是我的學生,他也一直打心裏把我當老師看待。

多年前初見雲生,那時的他尚是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渾身充盈著勤奮、踏實。熟稔之後,發現這背後還深藏著肯學習、善思考的優點,而正直、善良、開明、務實更是雲生人生曆程的深厚內涵。在做人方麵,雲生是難得的不會給人留下話柄的——這一點,最為可貴!

不過,作為主管教育工作的我,當然更會關注作為校長的雲生。

大約三個月前吧,已經在洪塘中學做了近三年校長的雲生,捧著厚厚的一疊打印成冊的文稿,說是《夯實學校發展的根基——學科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要出版了,請我作序。

書稿還沒有接下,我心裏已是訝然——三年前的春節,雲生寄來他剛剛付梓、尚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承擔文化育人的曆史使命》,信上說著“懇請斧正”的話。而短短三年的時間,又要看見他的新作問世了。

但雲生說,這是他的校園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已經出版的《承擔文化育人的曆史使命》是關於“學校文化”的,這一部是關於“學科建設”的,下一部將是關於“課堂文化”的。因為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部,務請我提攜作序。

於是我的腦子裏冒出了韓愈的那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更何況,他現在所在的學校隻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啊。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片稍嫌貧瘠的土地上,雲生竟然也培育了茁壯、喜人的秧苗——後生可畏!

靜下心展讀雲生的這部《夯實學校發展的根基——學科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書稿,知道他這三年在引進到洪塘中學做校長期間的作為:“導學稿”、“立體德育”、“陽光體育”——真是德智體全麵開花,又處處凝聚著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

我登陸了先前他任職校長的慈溪市實驗高中和現任校長的寧波市洪塘中學網站主頁。在豐富多彩的信息中,我關注到如下一些一脈相承的文字——關於“校訓”,慈溪實高的是“懷天下抱負,做未來主人”,洪塘中學的是“正道力行,止於至善”。

關於辦學宗旨,慈溪實高的是“為成功的人生做準備”,洪塘中學的是“讓每一個學生愉快地成長、成才、成功”。

從中,我看到了雲生的為人,也看到了他的立校,當然也有他的治學。“熱愛教育”、“懂得教育”、“站在教育的第一線”,他是真的在身體力行。

跟雲生交往過的人,印象多集中在他的教育激情上——不知疲倦、永不停步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而這兩部書稿,則從一個側麵讓我們看到很多普通校長身上少見的思想和夢想。從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的汲取,到對中國當代教育現象的反思,顯然他是一個忠實的踐行者。

本書論證綿密,立意高遠,對文化、學校文化、學科文化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是本書的兩個支撐。關於中學學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過程,正是雲生“立校”的縮影,尤其是“導學稿”將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融為一體,讓教師從“帶著教材走向學生”過渡到“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的教育新境界,為實現“輕負高質”提供了可能。

這已經不是作為一個校長普通的“治校”了,而是著眼教師和學生未來發展的“立校”實踐。

在平時的交流中,雲生向來堅持“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做”的態度,並且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第一、事業第一、教師第一、學生第一。但這樣的“敬業”或者“樂業”顯然不是他所要追求的目標——對他而言,這充其量隻是一塊“基石”,參透教育、回歸教育也許才是他真正的人生高標。

寧波自古多才子。可以說,雲生確乎是一位學者型的校長。讀其文,見其人。書中的雲生和現實中的雲生一樣,正行走在燦爛的人生道路上,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在我們的校長圈裏,雲生會有越來越多的同道者。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