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後記(1 / 3)

小鬆去英國留學後,我們時常會通過電子郵件聯係。在最近的一封郵件中,他向我“彙報”了近況及學業成績,感謝我為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的人生軌道發生了改變。我深感欣慰,這個孩子真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籠子裏,我們的生活環境、視野範圍、思維能力、社交關係都是無形的樊籬。活在巨大局限中的人,要先懂得局限性,然後才能發現哪些是自己的圍牆,明白身體和意識如何受到囚禁,然後才能尋找自由的出口。

人的自由首先受製於身軀,軀體受控於諸多生理感受和規律,饑餓、性欲、舒適、權利感等欲望都在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們在不斷滿足基本欲望的同時,也遭受它們的囚禁。

囚籠是無形的,圍牆也是無形的。

1.自我意識醒覺的時間點,是一麵牆;2.父母的條件,是一麵牆;3.學校的教學內容,是一麵牆;4.老師的水平,是一麵牆。人生隻有一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管父母或者其他宣稱深愛我們的人如何將我們緊緊擁抱,他們永遠無法替代我們自己的靈魂與感受,心靈注定隻能孑然獨立地麵對世界。人生故事是由自己的腳印寫就的,與他人無關。因此,世界上隻有自己愛自己,隻有自己能夠真正為自己負責,喜怒哀樂也隻能獨自承受。

父母的愛是他人的愛,他人與自我有著本質上的距離,他愛和自愛截然不同。父母無法為我們負責,假如弄砸了我們的成長,他們隻能遺憾。就像我們對別人的不幸也隻能在口頭上表示深切的慰問和同情一樣,再精彩的空談也無法代替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遭遇。

自我意識指的就是一個人感知並且經過嚴肅的思考後,發現自己是與他人徹底區隔開來的獨立生命,並且深刻地明白隻有自己能為自己的生命真正負責。

從勵誌的角度看,“朝聞道夕死可矣”,來了就好,不管早晚,但是從自我命運的務實角度看,感悟自我意識的時間點非常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每個幼小的生命都是一堆原料,走向成年的過程就是從原料變成產品的過程。這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而且具有強烈的時效性。人就像一桶打開瓶蓋的膠水,隨著時間的延續,黏性不斷降低,狀態不斷固化,25歲之後,黏性和可塑性所剩無幾。

試想:如果我是那瓶已經被打開蓋的膠水,當黏已性還很強時,膠水自己會思考,頓然明白自己正在急速固化的過程中,“我的未來想成就哪種形狀?”它生出與膠水特性搶奪時間、設計自己未來模型的念頭來,情況會怎樣呢?當年華逝去,驀然回首,發現自己曾經是一堆原料,可現在已經基本上固化了,情何以堪?

所以醒悟的時間點出現在14歲之前最好,出現在24歲之後太遲,出現在30歲之後大多隻剩下唏噓了。所以醒悟的時間點很重要,對自我的生命發展而言,它就是一麵圍牆。

降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遇上怎樣的父母也是無法選擇的。父母這個詞有多種屬性,從生物學上解釋,就是一雄一雌兩個性成熟的個體,結合之後將新生命帶到了這個世界,這兩人就被稱為父母。所以進入父母這一行,其實門檻很低,和知識多寡、性情好壞、智力高低全無關係,隻要性功能成熟了就可以。不管是博士、官員還是殺人犯、智障者,隻要有生育能力,皆可以當“父母”。“父母俱樂部”是真正的免票入場,來者不拒。

假如孩子覺醒得早,想設計自己的未來,但是父母的教育觀念、性格、文化層次和孩子的目標不匹配,怎麼辦?經過一番理性思考、充分論證之後,如果還是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比較正確的,那麼別責怪他們。爸媽也都是平凡人,也處於自己的人生局限當中,所以也應該允許他們犯下平常人會犯的錯誤。他們也許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可能無力為孩子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指導和幫助,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