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遵循著各種邏輯規律。就像宇宙中飄蕩的流星,看似漫不經心,但假如能夠慢鏡頭回放數十億年間的錄像,我們終能發現它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裏的種種原因--看似偶然的事物,其實是由眾多我們所不見的必然性交織而成。
如果我們能及早通過自身努力,擴展思維,遵循規律去把握成長的細節,將會開創另一種有為的人生。
如果把人生成長的過程,看成類似於搭積木的遊戲,那麼每個人今天的樣子,都是由過去眾多形狀不一的小塊積木排列而成的作品。
生命隻有一次,這來之不易的一生該怎麼過?越早思索未來,越早醒悟,就越來得及調整自己。
這本書的主人公“小鬆”是我的學生之一。我們朝夕相處了三年,緣分一場,師徒情深。三年中,他的生活裏有我,我的生活裏有他。每一餐飯,每一次互道晚安,每一番隨機的談話--這些數不清的生活細節譜寫成“我們的故事”。記得當他快要離開我、遠赴英國留學之前,他對我說:“老師,我還沒有離開,好像已開始了懷念!隨著啟航的倒計時,這種情緒日漸濃烈。”
我笑笑說:“某一天,把我們的故事寫下來吧。將感情拷貝成文字,存放在別處,身體會輕一些,心也就安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這是關於一個少年如何成長的故事。裏麵的場景片段和每一句對話都曾經在真實的時空中發生過。
但是讀者無須細究真假,就當作虛構的小說來讀也挺不錯。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也都無非是文學創作中的敘事手法。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言,小說裏的故事常常是真實的,而正史裏麵的記載往往也有虛構。
隻要帶著“為我所用”的目的來閱讀,何妨“得其意而忘其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