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後記(1 / 1)

中國的曆史像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樂,有主旋律,也有分部副旋律。主旋律不斷回響,分部副旋律則此起彼伏。這就如同曆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和主題。在中國的文化曆史中,它們也總是先衝突後漸歸融和。難怪有學者讚道:“五千年文化史就是悠遠杳渺的一曲。”

有記載的中國文化已經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按照大致相同的方式生活,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各類文化又改造了後人的生活,這種文化差不多已經窮盡了中國人一切生活的可能性。這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就是我們從傳統中繼承的遺產。同時,我們也要有所超越,接受其他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仍然要注意傾聽曆史的聲音。

為什麼要傾聽曆史的聲音?原因在於:隻有注意聆聽曆史的普遍和獨特聲音,才能明白人生在世的意義和行為價值。人們關心曆史,解讀過去發生的事情,多是為了以曆史為借鑒。然而,曆史遠比“以史為鑒”要複雜得多。霍光、梁冀這些曾權傾朝野的外戚,最後卻被皇帝滿門抄斬。就他們個人來講,的確可以選擇比較收斂的方式來維護家族,但他們當時麵對的卻是比這重要得多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製定適當的政策治理國家,在這方麵梁冀遇到的挑戰比霍光更大。西漢剛建國時,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到霍光時還處在政策有效期,所以他治理國家還不錯,霍家被滿門抄斬很多人為他惋惜;到東漢梁冀時,政策有效期早已過了,東漢的政府已經失去施政的方向感,表現在政治上就是大家沒有辦法治理國家,隻能關心人事鬥爭,集中保證自己的權益,而不可能真正進行變革。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梁冀要為自己不做正事,隻知一味的飛揚跋扈付出代價。然而,可悲的是,即使他不跋扈,也不大可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因為那是曆史的另外一種聲音:一個帝國到了衰亡期,是很難改變滅亡大勢的。

傾聽曆史的聲音,我們在好好地欣賞其豐富多彩的華美篇章時,一定要注意其中不那麼和諧的雜音。比如,在中國曆史上,女性的遭遇一再體現了傳統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另外,曆史上的著名隱士一再質疑政治,從根底上要求我們反省政治,反省政治和任何人類製造的東西一樣帶有的惡和不完美。

本書選材出於筆者自己的意思較多。比如祖逖,史書裏說祖逖是個想在亂世稱王稱霸的角色,不過今天一般強調祖逖愛國愛人民,反抗侵略。實際上祖逖從根本上是個強者,因為情勢逼迫他變成為國家效力的大將,但不能否認他維護中華的真誠,因為強者本來可以升華自我。和祖逖對照的是嶽飛,嶽飛死得不像一個將軍,我設想,嶽飛有沒有考慮過打起“清君側”的旗號反對皇帝?祖逖在類似的情況下多半會如此。由此,筆者更加尊敬祖逖,這裏要向讀者說明,讀者最好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他們兩人讓人反省,什麼是真正的忠良。如果大將變成小綿羊(像嶽飛死的那樣),忠良還能夠維持嗎?由此看來,曆史的聲音絕對不止一個,因此需要讀者仔細地傾聽。

回望過去,關切現實,展望未來。不能否認,現實是最重要的。曆史也要現實地看待,也就是說,看曆史中那些現實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就像那句著名的格言所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