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什麼是格調呢?人們常說某人穿衣很有格調,這樣看來格調是個對美的欣賞標準。什麼是曆史的格調?我先講個例子。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劉邦勝出,項羽一敗塗地,就成敗方麵,劉邦打敗項羽。可是,從欣賞的角度講,這場爭戰最美麗的一幕發生在項羽自刎的前一夜裏,項羽的愛妾虞姬為霸王跳了最後一場舞蹈,自殺在項羽麵前。《霸王別姬》成為中國戲劇中的經典,一遍遍在舞台上演出。在藝術世界中,項羽打敗劉邦,大家情不自禁為霸王吸引。

所以格調是成敗標準以外的另外一種評價曆史的標準,不是那麼正式的。人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傳統上評價曆史的除了成敗外(成敗當然是最直接的評價方式,所謂曆史為勝利者書寫),比較得勢的是道德標準。不過,傳統道德對於今人來說太狹隘,再說,道德標準也解釋不了為什麼人們會懷念霸王項羽。而現在大家喜歡講格調,幹脆借用來評論曆史人物,倒也可以自成一格。

有人認為隻有成敗是現實的,道德、格調都是虛幻的東西。有首詞說得透徹:“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曆史都是過去的事物,從根本上講一切已經化為虛空了,時間像流水一樣帶走一切。劉邦、項羽不都是化為黃土了?以過去發生的事情來看今天,今天終將變為曆史,和我們一樣,變為虛空。成敗也不是那麼現實,那些我們喝酒時候喜歡談論到的,也許才是現實的。所以虛幻的格調也有其現實性。

這本書中收入的大部分人物的格調都不錯,很有欣賞價值。格調在比較中才能看得清楚。比如同為平民,範雎和範仲淹兩個人,有高下之別。這兩個人能力都很強,都曾經主持過國政,範雎做事出於私人好惡,強暴凶悍;範仲淹能夠從一己私利上升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比如同為負責方麵的大將,班超、祖逖、嶽飛也不一樣。個人判斷,班超最高,祖逖其次。標準在於德國人揭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身為大將,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班超文武結合得最好,他膽敢以區區三十幾個人攻殺匈奴使者,勇氣是足夠的,特別是在平定西域最後一戰他表現出的手腕,那是高明政治家的境界。祖逖謀略膽量沒有問題,但是政治上不如班超那麼出色,而嶽飛對南宋的政治形勢認識不清,以他的理想作為實際情況,難怪死得悲慘。

當然,格調還有品類的差別。比如,貴族和平民的對比。像貴族王羲之和平民範仲淹,兩人的文采都很好,但氣質風度卻大不相同。這種評價比同品類的高下之別更加難以著手,很難有一致的看法,更多地看評價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反過來,也可以說,如果自己受了誰的影響更深,就會更為看重他。比如,一個追求風流典雅的人會偏愛王羲之,追求樸實堅韌的人會更加欣賞範仲淹。作出怎麼樣的判斷,就是表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古希臘有一句諺語:認識你自己。讀曆史,聽曆史故事,也是認識你自己的一個手段。超越勝敗來評價曆史,目的是為了進入一個開放的曆史世界。別人是自己的鏡子,我們隻有在別人身上才有認識自己的可能。希望大家進入這個開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