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

名城概覽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它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端,坐落在長江三角洲的最東部,北部為長江,東部麵向東海,南瀕杭州灣,西麵與江蘇、浙江兩省相鄰。它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世界文化薈萃之地。

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鎮”,1271年,被設置為上海縣。1843年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與租界,上海也因此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逐漸成為亞太地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

不僅如此,很多曆史名人都在上海留下了足跡,現在的市區內還保留有徐光啟、孫中山、宋慶齡、魯迅等人的故居或紀念地。而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均與上海有關。而上海的外灘、黃浦江、城隍廟、東方電視塔等風景和建築都見證著上海的滄桑巨變。

1989年,上海以它獨特的文化底蘊,被評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 上海簡稱“滬”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所以,上海別稱為“申”。晉朝時,鬆江(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鬆江下遊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奇境珍藏

【外灘】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它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全長1500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麵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自從1842年,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之後,上海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外灘也逐漸成為英國和法國的租借地,從此,異國式建築拔地而起,外國銀行、商行、旅館不斷進駐外灘,外灘逐漸成為對外貿易中心,也成為上海的“金融街”。近百年來,它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麵前。

⊙尋幽探秘:

2.為什麼把外灘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3次或3次以上的重建。而各國建築師在這裏大顯身手,使麵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50多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東方明珠塔】

東方明珠塔位於上海黃浦江畔,塔高468米,是亞洲第二,世界第四高塔。它由11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組成,其中,兩顆紅寶石般晶瑩奪目的巨大球體被高高托起,創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

它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與左側的南浦大橋和右邊的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與後方新聳立而起的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交相輝映,展現了國際大都市的壯觀景色。

東方明珠塔是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遊船、會展、曆史陳列、廣播電視發射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點,它已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榮列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南京路商業街】

南京路商業街,是上海市一條世界知名的商業街。它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河南中路,總長1200多米,路麵最寬處達28米,是上海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商業街和規模最大的商貿中心。它沿路不僅有上海老字號的商行,更有體現異國特色的商城,使南京路成為萬國商品博覽街,讓人們足不出“國”,便能購買到世界各地商品。

自20 世紀30 年代起,南京路就聞名遐邇,素有“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是上海城市標誌之一,正如人們所說,“沒有到過南京路,不算到過大上海”。

【中共一大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誌路106號),原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哥哥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

1921年7 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大會確定了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製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恢複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紀念館的陳列室中,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及城隍廟】

豫園座落於上海黃浦區,始建於16世紀,占地40畝,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園內有48處景點,構成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得月樓、內園等景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素有“城市山林”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城隍廟又稱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它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麵積約2000餘平方米。它與其後麵的豫園一同成為上海的遊覽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