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
奇跡概覽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是指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一般是用可塑性製瓷粘土做胎體,用長石和石英等原料製釉,通過成型、幹燥、燒製而成的製品,從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陶瓷的範圍。
最早的陶器僅僅作為器皿被應用於日常生活,後來隨著時代和工業的發展,陶瓷逐漸呈現出其藝術價值。至今,陶瓷已經發展為陶瓷工業。因此,現今的陶瓷主要分為日用、藝術欣賞和收藏以及建築陶器,陶瓷以它不同的品種和價值呈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奇跡探秘:
1. 陶瓷是在什麼時候被發明的?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哪個國家的陶瓷最有名?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燒製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早在10000年前,中國古人就把黏土塑造成需要的造型,燒製成不同種類的生活器物,這就是最早的陶器。
隨著陶器的發展,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瓷器。而英文中的“china”是陶瓷的意思,而大寫後的“China”就是中國,這就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2. 陶器和瓷器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
瓷器和陶器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又存在著密切的聯係。瓷器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陶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8000或9000年以前,瓷器的出現則是在商周時代,距今有3000多年。商代時期,白陶的燒製成功標誌著瓷器製造的開始。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一、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一般在8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大都在1300℃左右。二、堅硬程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較差,敲擊時聲音發悶;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質堅固致密,敲擊時聲音很清脆。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粘土,而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得名)。四、透明度不同。陶器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而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以上幾個方麵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因此,製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並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別,便具備了發明瓷器的條件。
走近奇跡
說到陶瓷,就不得不從考古學家所發現的出土文物中去尋找古人使用和製造陶瓷的足跡。
1986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了很多陶器碎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陶片,距今約有10800年到9700年。從這些殘陶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古人尚未使用窯爐製陶,而是平地堆燒。其中,陶片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1973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的磁山遺址中,有大量距今7900年以上的陶器,其中主要有鼎、罐、盤、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大多是素麵無紋,部分陶器飾有花紋。由此可以推斷,人類的祖先最初用陶器作為儲存食物的器皿。
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製陶業已比較發達,燒製陶器的土是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部分小型陶器已經采用模子製作了。到了仰韶文化後期,人們不再把陶器直接放在火焰上燒烤,而是開始使用陶窯燒製陶器,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而最能反映當時製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的表麵呈紅色,裏表磨光,且造型獨特,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可見當時的製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正是這個時期,人們在製陶的過程中發現原材料和燒製溫度的變化會導致陶器的質地和外表的不同,因此,瓷器逐漸發展起來。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器表麵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所以,被後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到東漢時期,曆經了1600-1700年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為青瓷,加工精細,胎質堅硬,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白釉瓷器的製造逐漸發展起來。到了唐代,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
而宋代的瓷器,不僅在胎質、釉料和燒製技術等方麵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這使中國瓷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明清時期可稱之為我國陶瓷生產的黃金時代。當時,景德鎮青花瓷器成為我國陶瓷生產的主流。而青花瓷器的發展和盛行,改變了一直以來以青瓷為主的生產格局。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時期,工藝技術較為複雜的瓷器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因此,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