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鄉的青石板街(1 / 2)

湘村紀事

第一百一十一章家鄉的青石板街

我的家鄉步雲橋鎮,地接祁邵,是祁東縣的西區重鎮。她曾擁有過一條青石板街。

從記事起,我就看見鎮上那條青石板街,但她究竟出現於何朝何代,卻無從考證,所以我至今也還沒弄明白。至於那條青石板街在鎮上“銷聲匿跡”的時間,我倒記得是20世紀末。

青石板街狹而短,大約兩百多米長,寬不足十米。街麵由一塊塊大小基本一致的青石板鋪成。由於走的人多以致於石板青黝黑光滑,在春夏交替季節,如果雨過天晴,鋥亮的石板能映照出行人的影子。青石板街兩邊是合麵鋪子,大約有五六十家。它們大多是兩層的青磚黑瓦杉木結構,當然也有一兩家是土磚砌的。這些鋪子地層為推板門鋪麵,一個曲尺櫃台將其劃分兩部分。樓層是住房,前麵有一木製的踩樓。這踩樓與湘西的吊腳樓有點相似,它是人們在節日裏觀看龍獅舞、夏季乘涼、晾曬衣服等的好去處。在這條街上隻是有一家與眾不同,樓高三層全是青磚黑瓦,雕梁畫棟,臨街沒有鋪麵,隻有一個很是氣派的大宅門。那高大穩重雕刻著雙龍的青石條門框,兩扇厚厚的裝有一對銅獅銜著銅環的飾物的朱紅大門,加上門囗前兩尊鎮宅的大石雄獅,更顯出那種豪門特有的煞氣和霸氣。從大門進去就是那座富麗堂皇、足有五六畝地寬的大宅子。它的東大門與臨街的西門別無二致。據老一輩說,這家主人就是當時名震祁邵黑白兩道的“曉胡子”。如果有人外出挑鹽或販布匹等遇上了殺人越貨的土匪,隻需報出曉胡子的大號,拿出他開的路條就一定會貨物完好人也毫發不損。後來,解放了,大宅子的主人——神通得連黑白兩道都買賬的“曉胡子”被人民政府鎮?壓了,大宅子被充了公,成了區、鄉人民政府。

老一輩曾經告訴我,從淸末到民?國,步雲橋的墟場從鎮北的北陡坎一直延伸到鎮南的崇華街,青石街正好處於兩者中樞位置,所以店鋪多,趕集的人也多。這裏有雜貨行、油米店、肉鋪、有酒坊、有銀匠店、銅匠鋪(修銅鎖)、鐵匠鋪、有油紙傘作坊、篾匠鋪,還有供商客食宿的夥鋪和車馬店。毎逢趕集那天,祁邵兩地的行商,挑籮擔筐的小販,牽騾馬的鍋頭,以及趕墟購物者從四麵八方雲集於步雲橋墟場。整個墟場那是人山人海,滿眼的是攢動的人頭,滿耳的是小販的吆喝聲,顧客的還價聲,敲打金屬的叮噹聲,滿鼻的是油炸食品的焦香夾著人汗的熱臭氣味。所以,墟場的中心地段青石街那種繁華與熱鬧更是找不出恰當的詞句來描述了。

青石板街在相當一段時期裏就是步雲橋人難打交道的代名詞。外地人一提到步雲橋人就會聯想到青石板街溜溜滑滑,走在上麵,一不小心就要摔倒,所以與步雲橋人打交道得悠著點,得防著點,以免吃啞巴虧。因為步雲橋確實有地痞混混曾導演過好幾場碰瓷的鬧劇,也有過仗著宗族勢力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的卑劣行徑。這就印證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一粒耗子屎,打壞一鍋湯”的俗話。

離步雲橋墟場不到三裏遠有一大戶人家姓鄒與曉胡子同族同宗。大戶那個在省府當官的人與省主席何鍵關係很鐵,修了一座大院共有一百零八間房,有十多個護院家丁,還有五條駁殼槍,是個不折不扣的官僚惡霸大地主。有一天,大戶家建別苑要買杉木,大戶的管家帶著四個武裝家丁來到步雲橋墟場木材行買杉樹。他們看到扛著樹的人,就大聲吆喝令其把杉木背過來,連價也不問,就戳上府記。按照慣例,一旦戳了記,這樹絕不允許與別的買家交易了。當管家吆喝賣家們扛著樹往大戶家送時,突然躥出十多個彪形大漢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且慢,這樹今天我全買了!”為首的大喝一聲。

“誰吃了豹子膽子,竟敢強賣我鄒家老爺的貨?兄弟們,掏短貨辦了他們!”管家話音剛落,每個人的腰裏就頂上兩個硬梆梆。

消息很快傳到青石板街的曉胡子那裏,他火急火燎地來到木材行進行調解。最後曉胡子出麵在大宅子裏以鄒家大戶的名義辦了幾桌酒席向那一行人致歉,事情才了結。

原來,那十多個大漢是二十多裏外的紅山寺李姓的管家和家丁,李姓大戶財比鄒家厚,官也要大,李家有人在南京國民政府做要官,養有打手幾十個擁有十多條駁殼槍。李家早就對鄒家在墟場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的惡行看不順眼,特地派了這幹人等來搶購杉樹,給鄒家上上眼藥,讓他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當然,真動刀動槍的不太可能,就像老虎遇見熊瞎子,怒吼幾聲後以弱者逃串為結局。

青石板街也曾讓步雲橋人亢奮過一回。那正是“走日本”的時候,為免遭倭寇洗劫,祁陽縣衙好幾個機構搬遷到青石板街西側的西華觀辦公,好些祁陽富商在青石街和崇華街置地準備蓋商號。由於難民的大量湧入,步雲橋人口驟增。每逢趕場,以青石板街為中心的墟場上人?流滾湧,那真可謂“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了。就連附近的田基、塘埧上,江邊上的沙洲上都站滿了賣小吃的小販和趕墟的人……步雲橋出現前所未有繁華局麵。人們看到此情此景,便做起了美夢:步雲橋不久就可能要成為祁陽縣治所在地了。後來日本投降了,步雲橋又恢複了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