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紀事
第一百零六章鑥鍋
箍鑥鍋又叫鑥鍋,俗語就是補鍋的意思。是一門很古老的手藝。
過去的人家做飯都是灶台,用的都是鑄鐵的大鍋,在湘南叫鼎鍋,時間長了,難免會漏,由於物質的匱乏,鍋是稀罕物件,漏了再買顯然不可能,那就求助於補鍋匠,這樣就能無限的延長鐵鍋的使用壽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灶台正在悄然退出農家廚房。鍋漏了就當廢品賣接著再買一個新的,所以鑥鍋的行當就很少見了。我隻是小時候在農村見過。
今天路過一個鄉鎮集市,剛好趕圩(趕集市),人多非常擁堵,等車的同時,我有幸偶遇一個補鍋的老人。閑談中得知這個老人當年也是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到他這一代恐怕是本地最後一個補鍋匠了。最後我還給他拍了幾張照片留作紀念。
記得在湘南有個很出名的花鼓戲叫《打銅鑼補鍋》。這補鍋還補出一段當時來說很時髦的愛情故事。
二十多年前,那時農村非常貧窮,就拿我家煮飯的鼎鍋來說,都用了幾十年,好像還是祖傳的,鍋和鍋蓋長期摩擦,鍋邊象刀一樣鋒利了。那年頭兒子娶媳婦成家了就要分家,分的就是鼎鍋、鋤頭、耙頭、碗和灶膛。
鼎鍋最容易爛的兩個部位是那鐵鍋蓋和鍋底。鍋蓋易爛因為鍋持是用鐵絲做的,那鐵絲被大火烤炙,烤得通紅,逐漸氧化變細,仍至無法承重而突然斷掉,常把鍋和鍋蓋都摔破,裂了就不好鑥。鍋底是用久了薄的地方穿洞,能鑥的通常是鍋底的小洞。
有時,飯鼎鍋爛時,而鑥鍋匠還沒有來,就用棉絮(有時趕急就從床上的棉被中去撕扯)條,把那爛的孔阻塞起來,臨時用一下。水從鍋底小洞滲出滴在火堆上有規律地嗞嗞作響。等到鑥鍋匠來了,便要拿去鑥好。
鑥鍋匠大多數是離這裏七、八裏路的大蹩橋和蘿卜山的人。一個姓陳的老鑥鍋匠,他的臉是那種棕黑色,大概是經常喝酒和被煙薰火燎而留下的顏色吧。他挑著一副皮籮擔子,一頭是小煤炭塊和一些爛鍋鐵,另一頭是風箱和鑥鍋用的工具小爐子和窩旮子(熔鐵杯子)。他經常從我家對麵的大路上經過,有時他敲打銅鑼唱著小調,有時就是扯著嗓子吆喝,他走起路來看似東倒西歪的。肩上搭著一塊很長的黑黒的羅布帕子,這帕子本應該是白色的,邊走過擦汗。後麵常跟一些看熱鬧的小孩,也包括我。有些年輕的不懂事的後生(年輕人)故意哄他下來,他有時受騙挑著擔子下來,發現被騙後就罵罵咧咧地走了。
鑥鍋匠經常進村來,坐在堂屋前的長板凳或石頭門枋邊歇息。於是,各家各戶把要補的鍋都拿出來,有些還拿搪瓷碗和水杯。等到要補的東西較多時,便可以開爐了。
記得小時候跟村子裏的所有小孩一樣,很自然地圍上去看鑥鍋匠的手藝。
鑥鍋匠把小風箱從皮籮裏拿出來,接著拿出兩個支架把風箱支起來,第三步拿出兩根有鐵釘的小繩把鐵釘釘在地上,把風箱固定起來,最後拿起一根鐵管把風引進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