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漁鼓
半年前,應朋友之邀去了湖南衡陽祁東的鄉下走一趟。剛巧朋友的舅父六十大壽,生日壽宴的當晚,他舅父很是高興,為答謝賓客亦為烘托喜慶氣氛,於是拿出手機一個電話撥過去,半小時後住在隔壁村裏的漁鼓戲班子騎摩托車就趕過來了。一些人在新屋大門前迅速搭起了簡易的戲台子,整個過程完全出於我的意料之外,因為這就像一個抽煙的人煙抽沒了便叫個小孩去村口小商店去買一包一樣……
一根電線吊著一盞LED節能燈,年紀大的可能是師傅,在後麵拉二胡,年紀輕的一男一女(估計是兩口子)主唱。
手捧那漁鼓,響錚錚;
各位觀眾,聽分明……
漁鼓開唱了,開場白我是能聽懂。後麵的內容隻能邊聽邊猜還得聽旁邊的聽眾講解。
湖南花鼓戲很出名,大家熟悉的有《劉海砍樵》、《打銅鑼補鍋》,我國著名的歌唱家李穀一以前就是唱花鼓戲的旦角。而漁鼓則沒這麼出名,跟東北二人轉相似,屬民間曲目,有點俗且方言連篇。但漁鼓的曆史要比花鼓戲悠久些。
關於漁鼓的起源,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藝人中傳說是“八仙”之一的漢鍾離首製了漁鼓。漁鼓真正的起源可能是唐代道士所唱的《九真》、《承天》等經韻。說起祁東,享有“中國曲藝之鄉”美名,而漁鼓戲隻是衡陽市的祁東縣的曲藝曲種之一。除了漁鼓還有花鼓戲和祁劇。比較而言漁鼓戲曆史最悠久,“漁鼓”的源頭在道教,它原本是身背葫蘆、雲遊五嶽的道士、道姑們化齋時唱的勸世、修行歌,後傳入民間,成為藝人手中的絕活。隨後,道教漁鼓傳到了湖南,在衡陽一帶廣為流傳。
聽當地人介紹,祁東漁鼓戲的曆史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中葉。說是一位叫劉賢忠的燒瓦匠捧著一個兩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曆朝趣聞和民間俚事,引得老百姓觀看。本地人鄒祖溪(藝名懂乃積))拜其為師,是祁東漁鼓的創始人。他把祁東漁鼓帶入喪堂,又讓其走出喪堂,搭台演唱,每每為死者超度亡靈唱完夜歌後,便懷抱漁鼓筒,敲動簡板邊說邊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從古至今娓娓道來,一直唱到天亮。從此,喪堂成了漁鼓根植的土壤。在解放初期的一次觀摩會演上,鄒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東漁鼓《廖仁福的互助組》,首次把漁鼓帶進了大雅之堂。從那以後,“祁東漁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藝人,藝人各具風格的唱腔興旺了漁鼓藝術。據不完全統計,祁東現有六十多支演出隊伍近四百餘人,活躍在祁東、祁陽等地廣大農村、鄉鎮。祁東漁鼓不但在縣內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而且傳唱到衡陽、郴州、永州等市及廣東、廣西、江西等省。唱漁鼓最簡單的兩個人就可以成班。一個拉二胡,一個說唱,兼打漁鼓——這是核心,必須能說會唱,也可三五人,還有男女搭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