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成功其實就是最大的危機(1 / 3)

失敗的原因正在於成功。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黃炎培)

——“窯洞對”周期律

1945年,著名的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訪問延安。

在窯洞裏,黃炎培與毛澤東談話(人稱“窯洞對”)時說:“我生六十餘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曆時長久,自然的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製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解放初期,毛澤東還與史學大師周穀城談起革命的曲折過程,毛澤東說他深深地體會到“失敗是成功之母”。周穀城說“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因為“成功者易驕傲、腐敗、爭權奪利”。毛澤東聽後沉思了一會兒說:“你講得對!”

1998年,有一次,我向北大方正集團創始人王選教授求教企業管理之道,王選教授不假思索,在一張小宣紙上親筆寫下一行字送給我:“成功是失敗之母”。

他說,“對於一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最要警惕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之中,常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危機,也就是未來的‘失敗之母’”。

1.企業的生命周期

企業也有生命周期,10年入門,20年入道,30年入定,40年入化。沃倫·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為華爾街股神,那是因為他在長達40年的股市投資生涯中,保全了“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名節,漫長的成功經曆使他在這一領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但是,從成功走向成功是很少見的,從成功走向死亡、短命則是普遍的。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的生生死死是常態。我國每年“死亡”的企業約為100萬家,美國為10多萬家,日本為1萬多家。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隻有2%的企業存活達到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

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但在中國,大型企業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約為7-8年,相當於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最近20多年來,不少公司倏忽之間就垮掉了,現在我們又看到了另一種現象:某些人剛上富豪榜就出問題,“富豪榜”成了“災難榜”。

難道這就是黃炎培先生講的“生命周期律”?是的。大多數企業都蹚不過“成功”這條河,紛紛淹死在香檳酒騰起的泡沫之中……

自21世紀以來,安然、世界通信、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環球電信、聯合航空、凱馬特、寶麗來、安達信、施樂、雷曼兄弟、大宇、柯達……以及國內的一些名企,它們一個個相繼隕落(破產)。

2.成功之後心理狀態出了問題

“神要讓誰滅亡,必先使他瘋狂。”這是悲劇作家歐裏庇得斯在2500多年前對悲劇的描述。

以上說到的企業曾經是何等成功與輝煌!但是,在他們的悲劇發生之前,上帝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讓他們徹底瘋狂過。

對於這些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甚至影響世界經濟的商業巨人的倒下,我們必然會做出諸多方麵原因的探尋。在本書中,我主要談論的是成功後的心理原因。

為什麼“成功是最大的危機”“成功是失敗之母”?

歸根結底是創始人在成功之後心理狀態出了問題。我把它歸結為三大類:成功後的“自負”心理、成功後的“自大”心理以及成功後的“自滿”心理:

(1)成功後的“自負”心理:成功後就瘋狂了

比起“自大”“自滿”,這種心態更容易滋生,而且它的後果極為嚴重,往往是顛覆性的。

我們來翻看10家由成功而走向失敗的案卷,因為“自大”而失敗的有2家,因為“自滿”而失敗的有1家,其他7家則是因為“自負”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