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現代文、文言文閱讀(十)(1 / 3)

怎樣把握賓語前置句

在文言文裏常把賓語放在動詞前麵,跟現代漢語不同。

1.在疑問句中,如果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往往提前。例如: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子何恃而往?

“何”在這裏作賓語,提前到謂語“至、恃”前麵。

2.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往往提前。例如:

①彼不我恩也。

②古之人不餘欺也。

③莫我肯德。

3.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何以戰?

②何以至此?

以上的“何以”都是“以何”,可譯為:憑什麼。

①何為不去也?

“何為”即“為何”。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

“誰與”即“與誰”。

要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不是疑問代詞的,也有時提前。

①今在骨髓,臣是以無清也。

“是以”即“以是”,譯為“因此”。

②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可譯為:用一句話概括它。

4.用助詞“之”、“是”作為標誌,把賓語提前

①宋何罪之有?

可譯為:宋有何罪?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可譯為:不知句讀,不解釋迷惑的問題。

怎樣把握文言文中的後置句

在文言文中,常見的後置句有三種:定語後置句,“於”字介詞結構後置句,“以”字介詞結構後置句。

1.定語後置句

修飾性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古文言文中常將定語放在中心詞後麵,有時給後置定語加一“者”字,有時在後置定語之前加一“之”字來表示這種後置關係。例如: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

可譯為:村中好事的少年。

②從弟子女十人所。

可譯為:跟著十來個女弟子。

2.“於”字介紹結構後置句

“於”組成的介詞結構原是作狀語的,文言裏經常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麵補語的位置上,翻譯時要倒過來。

①戰於長勺。

可譯為:在長勺作戰。

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可譯為:我本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

③長於臣。

可譯為:(項伯)比我(張良)年紀大。

④子墨子聞之,起於魯。

“起於魯”意為“從魯國動身(到楚國去)。”

用“於”組成的介詞結構也有放在謂語前麵的,跟現代漢語的位置相同,多用於作動賓詞組的狀語。

3.“以”字結構後置句

用“以”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放在謂語前麵作狀語,跟現代漢語相同。但在動詞謂語後省去代詞賓語的情況下,“以”字介詞結構習慣地放在動詞後補的位置,翻譯時要倒過來並且補上代詞賓語。例如:

屠懼,投以骨。

“投以骨”即“以骨投之”。可譯為:把骨頭丟給狼。

當然,也有個別的句子是省賓語的,如“何不試之以足?”

怎樣把握文言文句法中常見的固定格式

文言句法中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問,或表反問,也有的表判斷,如“……者……也”式。熟悉了這種固定格式,就可以一望而知是表示什麼語氣的,所以要掌握它。例如:

1.表疑問

①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奈何”、“何如”等表示“怎麼辦”、“怎麼樣”,“如……何”表示“對……怎麼樣”、“拿……怎麼辦”等。

2.表比較性疑問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孰與”就是“與……孰”,“孰”是疑問代詞,提到介詞“與”前,意思是:“我跟城北徐公比,誰美?”“您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誰厲害?”

3.表測度性疑問

日食飲得無衰乎?

意思是:每天的飲食沒有什麼減少吧?

“得無……乎”都表示委婉的測度商量語氣,不是純粹的疑問。

4.表反問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②宋何罪之有?

③孔子雲:何陋之有?

④項王笑曰:“天之亡無,我何渡為?”

“何……為”表示“還要做什麼?”“不亦……乎”意思是“不也太……了嗎?”“何有於……”意味著“對於……來說,有什麼……的呢?”都是疑問句,都是無疑而問,以問的形式表肯定的意思的。

怎樣區別古今漢語中狀語

補語的位置差異

在古代漢語中表示處所、對象、方麵、由來、比較等的“於”字結構,絕大多數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作狀語,如譯為現代漢語,一般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作狀語。例如:

戰於長勺。

可譯為:在長勺打仗。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可譯為:在國家治亂的道理方麵很精明,在交際應付的語言方麵很熟悉。

愚者聞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可譯為:愚蠢的人對於已經成功的事情還搞不清楚,聰明的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察覺到。

表示工具,憑借意義的“以”字結構,古漢語可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放在動詞之後作狀語,如譯為現代漢語,都要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例如: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可譯為:用正確的措施對待它就能得到好的效果,用錯誤的行動對待它就要遭到災禍。

具告以事。

可譯為: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他。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由於古今漢語中狀語補語的位置存在很大差異,在我們翻譯文言句子,理解文言主題時都要仔細辨別、分清,以免發生謬誤。